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当代意识
作者:瞿淑华
樊:有的人“厚古薄今”,有的人“厚今薄古”,完全是个人兴趣,无可厚非。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适当地加强一点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当然是必要的。因为当代文学与时代同步。关键在于如何从当代文学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潮流中去选取精品,以及如何讲好那些精品。据我所知,铁凝、海子的作品早就有语文课本选了。中学生对他们的作品并不陌生。我很想知道的是,老师怎么讲他们的作品?例如关于海子,他的有些诗写得不错,有的诗却晦涩、怪异,而且海子最后是自杀了的。诗人为什么自杀?如何看待这样的自杀?有的评论家高度评价海子的自杀,我是一向不以为然的。我觉得对于情绪起伏大、感情比较脆弱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还是应该多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说到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三者之间的比例,不好一律强求。但我有一个想法,不管是讲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都应该贯注一种“当代意识”,也就是说,要积极引导学生站在今天的高度去了解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了解关于这些学科、这些课文,今天的人们有怎样的新观点、新思维。例如,说到孔子、诸葛亮、《红楼梦》,今天的学者有哪些新的说法?哪些看似“新”的说法其实不新;哪些“新”的说法给人的感觉是哗众取宠?哪些“新”的见解的确开辟了新的思路?这样讲,可以把古典文学讲活的吧。不妨称之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当代意识”。
瞿:您怎样看待地域文化和中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樊:以前有“乡土教材”的说法,就是说要给教材灌注一些地方色彩。在美国访学时,我也注意到我所在的俄勒冈州就出版过俄勒冈作家写俄勒冈的作品文集。在这个全球化的年代里,各地经济、文化都在打地域文化这张牌,就充分说明地域文化对于经济起飞、文化繁荣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了解世界文化、民族传统的同时也适当地了解本土文化特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作家群”、“海派作家群”、“东北作家群”、“四川作家群”都是很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流派。当代文学中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湘军”、“陕军”、“江汉作家群”等等也都是非常亮丽的文学风景。所以我常常在课堂上讲,文学的民族性常常是体现在文学的地域色彩中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应当有关于本土文化的内容,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十分必要。乡土意识,应该也是人文素质的内涵之一吧。
瞿淑华,武汉大学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