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雨巷》课堂实录及点评
作者:王 静 汪鉴利
点评:以气质美呼应外表美,课堂语言体现出一种完整而流畅的风格。
生16(女):丁香姑娘她有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发髻上扎着一朵紫色的花结,穿着白色的长裙,撑着一把紫色伞,静静地彳亍在雨巷中,眼里含着丝丝忧郁。
生17(女):丁香姑娘给人一种脱俗的感觉,她就像上帝创造的一件艺术品,只能远远的注视。
师:可远观而……
生(接着说):不可亵玩焉。
点评:恰当引用《爱莲说》中的名句,其实就是给学生作语文要活学活用的示范。
生18(男):丁香姑娘很瘦,走路轻飘飘的,所以诗人说“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师:“瘦”这个词用得不好,换一个。
生18:苗条。
师:身材苗条,步履轻盈,这是说丁香姑娘的体态美。
点评:咬文嚼字,回归语文本体,教出了语文味儿。呼应前面,点出体态美。
生19(女):她长得眉清目秀,长发飘飘,有着修长的身材。如果笑起来,一定十分迷人,但她不知为什么面带忧伤。
师:“眉清目秀”是什么美?
生20(女):自然美。
生21(男):清纯美。
师:不知为什么忧伤,那是什么美?
点评:两次追问,从外到内,引导学生往深处挖掘。
生22(男):忧伤美。
生23(女):是神秘美,让人猜不透却又想安慰她、保护她。
生24(男):丁香姑娘面带愁容,她和西施一样,有一种忧郁的美。
师:西施为什么忧郁呢?
点评:追问西施之忧郁,这是借力发力,就此引导学生想象丁香姑娘的内心世界。
生24:她有心病,总是微皱着眉头。
生25(男):在古老而寂寥的雨巷里,在这古朴又悠长的石板路上,丁香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与周围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显现了丁香姑娘的古典美。
师:太精彩了,真想为你鼓掌。(学生齐鼓掌)丁香姑娘的美不是孤立的,这位同学换了一个角度,谈到姑娘与环境的和谐搭配,思路非常开阔。
点评:师生共同探讨,完成了对丁香姑娘之美的探析。
生26(女):我想用一句话进行总结:她就像不经意间降落凡尘的仙子!
师:丁香姑娘就是诗人心中完美的女神。可见,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齐答):情诗。
师:是啊,诗人在歌唱他朦胧的爱情,虽然苦涩,但并不凄凉。因为佛说“前世的五百次……”
生(接着说)“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师:茫茫人海中,能够相逢就是缘分。纵然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但谁又能忘记,那交会时互放的光亮?那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丁香姑娘,让我想起初中时学过的《诗经》里的一首诗。
(生小声议论《蒹葭》)
点评:以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进而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古典诗词深入解析诗作。打破时间界线,以古释今。
师:我们背一下《蒹葭》第一节。
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师:从《雨巷》中,我们读出了古老的《诗经》的味道。可是,大家记不记得,这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说,戴望舒是什么诗派的诗人?
点评:以诗作说诗人,由诗人说流派。我们且看她如何讲流派。
生:现代派。
师:那《雨巷》的现代气息表现在哪里呢?
生27:现代诗可以参差不齐,而古诗则排列得整整齐齐的。
师:那是不是现代诗就等同于现代派诗呢?
(生沉默)
点评:问得好,目的是要廓清学生的误解。学生沉默,正表明问到关节处。
师点拨:同学们,《雨巷》中的姑娘除了像丁香,还像什么?
生28:像梦。
师:在文学作品中,“梦”通常指什么?
生29:美好的事物。
生30:理想。
点评:适时引入“梦”这个概念来旁敲侧击,这就是问的迂回战术。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30:《再别康桥》中有“寻梦,撑一支长篙”。
师:后面呢?
(生30搔头,不好意思地笑)
师:我们一起来背吧。“那榆阴下的”开始。
生:那榆阴下的一潭……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点评:温故而知新,故中也有新;强化印象,深化理解。
师:梦是美好理想的象征,而丁香姑娘像梦,因此,丁香姑娘也能成为美好理想的象征。归纳一下的话,丁香姑娘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丁香姑娘象征着美好的理想。(屏幕显示这两句话)象征手法的使用,使得这首诗成为现代派的典范之作。如果只把它看作爱情诗,那就太狭隘了。下面,有一首郭沫若的诗,(屏幕显示《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第一节)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告诉我,“年轻的女郎”象征了什么。(生齐读)
点评:象征——现代派诗歌的突出特征,如此引导不能不留下深刻印象。但教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顺势引导学生全面而非片面、深入而非肤浅地理解诗歌主题,引入郭老诗作可见其匠心。通过艺术手法来分析作品主题——主题分析法之一。
(生31)女郎象征着祖国。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31)从小标题看出来的。
师:好!理解诗歌就是要关注标题、写作年代、背景介绍等。那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煤中煤”呢?
(生32)我认为郭沫若将自己比作煤,表现了他愿意为国家作无私的奉献。
(生33)表现了作者愿意燃烧自己而献身祖国的情感,体现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点评:谈郭诗是类比联想,看似偏题,其实还是分析如何解读《雨巷》。
师:说得不错,可“强烈”这个词不够好,谁帮她换一个?
(生34)热烈。
师:还不够好。
(生35):激烈
师:又不是拳击比赛。(生笑)
(生36)浓烈。
师:要是酒就好了,可这是熊熊燃烧的煤。
(生37):炽热。
(生38):炽烈。
点评:引导学生字斟句酌,这是在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表达能力。
师:“燃到了这般模样”,多么炽烈的爱呀,哪怕烧成灰烬也心甘情愿。和郭沫若一样,戴望舒对五四运动后新生的中国也充满了炽烈的爱,他希望中国能走上民主、自由、富强的道路,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但是,在戴望舒写《雨巷》的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者,蒋介石在当时有一句“名言”:“宁可……”
(生39)宁可我负天下人……
(学生嘀咕:那是曹操)
(生40):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
师:白色恐怖的社会现实无情地击碎了诗人的梦想,所以诗人感到苦闷彷徨。那悠长的雨巷难道仅仅是雨巷吗?
点评: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作品主题——主题分析法之二。
(生41)雨巷是当时黑暗社会的象征。
师:是啊!丁香姑娘远了,远了,美好的理想像梦一样碎了,碎了。但诗人并不绝望。在诗的结尾,诗人仍然希望身边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同学们,我祝愿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但是我也知道,生活是很现实的。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总会有一段或长或短、或阴暗或曲折的雨巷,我祝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丁香姑娘,让她陪伴我们,指引我们走出雨巷,赢来彩霞满天!
点评:由作品到人生,这岂止是教书,更是育人。语文教师其实是最好的传道者、播火者。
六、总评
这堂课由美读入手,在把握作品感情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然后由意象进而分析诗中人物——丁香姑娘,最后由人物自然带出诗歌表现手法和诗歌主旨。五个环节,承转自然,且环环相扣。恰当处理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实在。课堂收放自如,却又较好地处理了主导与主体关系。师生、生生合作充分,探究深入,较好地践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王静,汪鉴利,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