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语文课堂应强化六种意识
作者:周明龙
实施新课程标准应有新的教学理念,因为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形式的采纳,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就会缺乏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弱化个体能动作用的发挥,自然也不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六种意识”:目标意识,问题意识,自主意识,方法意识,创新意识,训练意识。
一、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目前,课堂教学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那就是有些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意识不鲜明。不知道课堂教学要围绕一定的目标,达到一定的目标。
通俗地讲,我们上课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呢?从大的方面说,有“字词句章,听说读写”(当然还有人文的内容:文化艺术)。有人一听到“字词句章,听说读写”,就认为教这些东西有悖于新课标。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们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字词句章,听说读写”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正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办法。
具体地说,我们教学时要有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一节课的目标,而每节课的目标,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它是我们盖高楼大厦的基础,没有它,单元目标,学期目标都无法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好的目标呢?要看目标的设计是否全面、准确、明确。教学目标的全面指的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
怎样才能把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得全面、准确、明确呢?需要我们认真钻研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文本,把文章读懂,读透。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解决好一节课的目标预设和达成问题。
二、问题意识
在理解文本的前提下,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不仅要问自己这节课教什么,还要问自己怎么教,如何导入,如何突破,如何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当然关键的问题是课堂如何提问。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大有学问。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就是以问题作为知识教学的纽带,把学习看作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有效问题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问题应具有一定的价值,有一定的导向性,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要有思维含量,有一定的梯度,有系统性。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使课堂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问题可以教师设置,也可以由学生发现。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能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能激发学生。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某种情境,学生提问老师答,学生提问学生答。师生平等对话,一起合作探究,锤炼思维,体验感悟。
三、自主意识
这里讲的自主意识,是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我们要把从前的重教师的“教”转变到重学生的“学”。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是靠学生自己多读多写,自主学习得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这个题目(或类似的题目)我已经在上课时讲过了,为什么让学生考时学生做不出来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答案是教师“教”出来的,是教师包办代替的,不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出来的。因此,确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主要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主动参与、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去同化或吸收外部给予的信息和刺激,通过外部刺激的重组和顺应,或者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改变、同化,从而获得认知结构的发展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知识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为此,我们需要把有限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弄懂问题,认真思考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四、方法意识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倒胃口。我们有些教师常抱怨学生上语文课没有兴趣,不积极,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法是否存在千课一面?我们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上下一番功夫,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富有创造性,使我们的学生每天上语文课都有新鲜感,每天都有收获呢?
另外,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枝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应该有所改变。我们要从单一化的教学手段转向多种媒体的科学选择和合理运用。
五、创新意识
一节课上完了,学生学过了,作业完成了,该掌握的内容基本掌握了,没有什么问题了,这样的课是不是一节好课?有没有值得提高的“空间”呢?作为个体的学生在学习之后对这篇文章有什么自我收获?在文章理解上你与别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对一些问题的探究上,你有怎样的见解?这些深入思考后的观点、看法就是一种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新课标的追求的核心理念。我们课堂教学中要尝试去做一些创新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六、训练意识
既然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学生多读多写、自主学习而习得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训练意识就理所当然,特别是当堂训练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校正,这种学习方式进步最快。课堂要有效率,就必须将课堂学习的东西,当堂练习,当堂处理及时反馈纠正。应该把我们学生人手一本的练习册(《语文学习评价手册》)用好,能用的当堂用好,能改造的内容就改造了用,不适合学情的东西删掉不用。要勇于尝试用学案(讲学稿)来做好我们的语文训练。
我们的语文课堂还有一块阵地——早自习课——要用好,除了课堂要读书外,早自习更要让学生放声读书,读课文,读读本,读作文,读专题知识总结。只有坚持不懈的抓实课堂训练,抓实早读,让学生真正地多读多写,我们才可能实现真实的有效教学。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
周明龙,中学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