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语文课堂的节奏与调控
作者:丁红艳
在中学语文教改日趋深化的今天,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节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领悟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语文教学亟待完成的首要任务。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依据教学目标,合理设定教学节奏。
我们上课所讲的内容都应统领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阶段,我们就应依据每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将所要进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也就是说,讲课前教师应事先设定好一个合理的结构。比如《祝福》这一课,因为小说的主旨是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笔者在备课时,就将课堂的高潮部分设定为主旨分析,具体做法是以一个导读题串穿分析过程:是谁害死了祥林嫂?这一部分讲课的节奏应稍放慢,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和小组讨论的机会;同时,教师应准确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做到慢而不松,慢而不乱。而导语和结束语则可一带而过。现在年轻教师出课喜欢把导入语设计得很长或很花哨,完全没有必要,有时因为这样的导语意思过深,反而起不到“启下”和激趣的作用。
2、通过控制导问的梯度,调整教学节奏。
我们在设计导读题的时候,考虑到问题的梯度,问题的设计应如洋葱的外皮一样,各自独立,又有着内在的联系。高明的语文教师往往能通过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卓有成效地实现其教学目标。但是,有时我们也设计好了这样有梯度的问题,实际教学时却发现有的问题梯度过大,学生不能依据已有信息进行分析;而有的问题梯度过小,分析第一个问题能顺带着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这时就要求教师随机应变,灵活调控课堂节奏。
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事先设定了15个有梯度的问题:1、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他有哪些套子?2、这些套子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3、文题中套子包含哪些意思?4、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乱子让他惊恐不安?5、别里科夫对漫画为何心惊肉跳?6、别里科夫对骑自行车怎样看待?7、别里科夫为何否认恋爱?8、从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斗争中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是什么样的人?9、别里科夫总是很害怕,他怕的是什么?全城人为什么怕他?10、为什么写婚事?11、别里科夫因何而死?12、结尾说“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有何寓意?13、别里科夫形象的意义是什么?14、小说的主题是什么?15、小说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普通班按照这15个问题循序渐进地分析很有效;在实验班指导学生分析时,学生在讨论第4个问题时,5、6两题已顺带解决,就不必再提出了。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又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运用教学机智,这样才能以教学目标总量之不变应对教学过程中之万变,运筹帷幄,充分而有效地调控课堂的节奏。
3、通过适当地迁移整合来调控课堂节奏。
语文学科有纵览古今的深度,有横看中外的广度,更有与其他任何学科知识相通相连的自由度。因此,语文教师在教授不同的篇目时,可依据篇目特点适当进行迁移训练和初高中知识、文言现代知识甚至是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并通过恰到好处的迁移整合,有效地调控课堂节奏。
比如教学《荷花淀》,分析水生嫂形象时,笔者将第1课祥林嫂的形象与之对比,并指导学生进行迁移训练“写一个新女性,展现2l世纪的时代风貌”;教学《神奇的极光》时,指导学生查阅地理书籍,了解其他类似的现象,试着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放慢节奏;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指导学生将其与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比较分析,通过鉴赏了解到悲剧之美中外相通。这样的迁移拓展性知识整合,将课堂节奏调控得稍慢一些,但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种调控课堂节奏的好方法。
调控课堂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不应以教师的调控驾控课堂,而应以调控为手段,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丁红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黑龙江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