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语文教学应以语言为本

作者:李 丽




  带着葱绿的渴望,我走进了四月;带着橘红色的梦想,我走进了上海;带着一生的追求,我走进了陈钟梁教授的课堂。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一首歌,一片云。陈钟梁教授的课堂,宛如一首歌,一直流入人的心底,沁人心脾;宛如一片云,一直萦绕人的心间,悠悠绵绵。
  一直为语文课该怎么上而苦恼,陈教授的一堂课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他执教的是《百合花开》——一篇很美的散文。在我看来,这篇文章很简单,如果我执教它,我就只会处理一下文章的思路与中心,如此而已。可陈教授却领着同学们在词句上下起了工夫。例如讲到“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老师让学生分析看似平常的“终于”一词,经过大家的讨论,得出了三种解释:(1)酝酿;(2)努力;(3)等待后出现的一种结果。通过分析,同学们明白了:百合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为了开出美丽的花朵所做的一切——“努力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一份感动、一份敬佩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再如讲到“周围的草是如何看待百合的”,学生分析文本发现“附近的杂草态度是吃惊嘲笑讥讽、偶尔飞过的蜂蝶鸟雀态度则是规劝”,老师紧接着问:“杂草与蜂蝶鸟雀对百合的态度为何不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了以下三点:(1)杂草在附近,越是接近,越是同类,越是妒忌,而蜂蝶鸟雀则是偶尔飞过;(2)杂草本来就丑陋,引不起别人的注意,而蜂蝶鸟雀本来就很美,惹人喜爱,二者地位不同;(3)杂草终年生活在这里,生活是封闭的,而蜂蝶鸟雀总是飞来飞去,视面广,生活是开放的。看似简单的问题,老师却领着学生从生活与人性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一份理性、一份智慧在学生脑中深深扎根。
  陈教授的一堂课向我们诠释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对语言的揣摩与品味,去实现思想的升华,达到审美的愉悦、思维的训练。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一样:“中学生对思想与精神的领会、把握和吸收必须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来实现,那种抛开语言滔滔不绝地分析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的教学是有悖于语文教学的规律的,也是不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
  语文姓“语”,分析、品味课文的种种努力,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语言的学习上来。经过分析,把握了课文的情感或思想,这只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接下来,应该通过感受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更自觉地关注语言、亲近语言,感受语言的使用习惯及魅力,通过各种手段、形式促进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达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地。
  所以,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意无意地构筑起封杀矫情,摒弃肤浅,淡漠热闹,冷落掌声,尽力演绎“本色”的防御体系,努力做到以“语言”为本,以“深刻、个性、审美和探究”为要。掌声和笑声可以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但没有必要成为常客或坐台,语言的本体性、认知的独特性和思辨的深刻性方显语文教学本色,演绎无穷的精彩。
  有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我们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无论专家和权威如何诠释语文学科性质,也不管有人将语文知识贬抑得怎样的一无是处,我们都应“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一直坚持并落实语言本体,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剥离语言积累而侈谈语文能力,“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语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是浩瀚大海中的碧海银沙,是大自然中的蜂飞蝶舞,是秦砖汉瓦上的岁月印痕。而这一切无不是通过语言呈现给大家的。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为本,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伟大的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就让我们抓住语言这个支点,不懈地尝试和探索,做英师,育英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成绩与失误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相信一旦春风化雨,必将满山碧绿!
  
  李丽,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山东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