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学语文教学

作者:李 燕




  我相信,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的目的不是把她放在展台上,而是要她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我们一定可以在保持其文化内核的前提下找到她的存在方式,为她合理定位及转型,利用现代手段使她重新复活,走向今天的世界,我相信这些宝贵的遗产会有光明的前途。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常常感受到那种古老声音的力量感,感受到人类的创造精神与力量感,所有这些都会促使我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努力下去。
  李:对于中学生而言,可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字眼还有点陌生,您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必要了解非物质文化的知识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哪些方面的尝试呢?
  陈: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实力除了体现在政治、经济之外,还应该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作为中学生,应该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非物质文化,比如民间风俗、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在漫长的时间与巨大的空间世代传承的事实证明了她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充满了自由与乐观精神的世界,这些对于帮助中学生培养想象力、开拓思路、扩大视野都是十分有益的。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是应试型教育体制,在中学教学中,对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关注不够。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尝试尽量多的参与和接触民间文化,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保护的工作。例如收集爷爷奶奶讲的神话、故事、传说,并加以记录;还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做调查,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还可以增加对家乡的热爱。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他爱中国,并非因为他是中国人,而是因为中国有灿烂的文化,值得他热爱。这就是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成员所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表现。爱国家、爱民族、爱家乡不是爱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爱那些具体的文化内容。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之余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对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体验的过程就是感受民间文化、传承民族记忆的过程。这种体验对于培养中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情操是非常有益的。同时,也可以尝试以民间文学作品为中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身临其境的场景,再现民间文学的丰富形态及其民俗语境。近20年来,中国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处于从农耕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期,如何继承和发展民间文学这笔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考验着我们民族的智慧。
  李燕,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06级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