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高考作文备考要有人格意识

作者:周文维




  高考作文是语文学科测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分值占语文总分的五分之二。那么,如何写出上乘的作品,如何提高作文的分数,是每一位考生非常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为文先为人,所谓文如其人。好的作品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文风中散发着浓浓的人格魅力。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格修养。因为崇高的人格意识,是丰富文章思想内容、深化文章主旨、提高文章品位的前提。那么作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人格意识”呢?
  
  一、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极为宝贵的传统意识。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与安乐。”这是对忧患意识的最好概括。欧阳修亦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也道出了忧患意识对兴邦治国的作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一代诗圣心怀天下的充分写照。大至伟人,小至凡人,只要时时有忧患意识,就会有生命的紧迫感,就会意识到人生历程的艰难,才能不断地以此鞭策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乘风万里、扬帆远航。如果对中学生不断进行这方面意识的培养,那么这种意识就会经常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文章的内涵就加深了,立意就高远了,格调就提升了。我们不妨对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稍微回顾一下,如2007年浙江卷话题“行走在消逝中”,其中材料提示的“玛雅文明湮没了,高昌古国消失了”,无不告诫我们对人类精神文化要有忧患意识,而不是在物欲横流中疏远了可贵的文化遗产,从而低徊于荒芜的精神家园里。再如2006年浙江卷话题“生无所息∥生有所息”,无不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要有生命的紧迫感,要自强不息,才能扬起生命的风帆。
  
  二、节操观念
  
  凡忧国忧民者,都有高尚的节操。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节操观,当前尤为重要。屈原因为“众人皆醉我独醒”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香草、美人般的情怀。苏武宁死不降、杖汉节以牧羊,十九年坚守荒漠风餐露宿,不就是为了可贵的人格和国格吗?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历代中华有志之士的座右铭……树立正确的节操观念,既是做人的标准,也是作文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想使自己的作文如“清水出芙蓉”那样怡人、清新,就必须在文章的内核中蕴藏着正确、可贵的节操观。高考作文《赤兔之死》之所以得满分,就是因为它很好的诠释了“诚信”二字。2006年广东卷中的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即要求考生对自我品格的锤炼,希望考生拥有高尚的情怀,保持心中的一方净土。2007年全国卷“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与学会帮助别人”的话题要求考生学会感恩,学会“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同样也是对考生是否拥有正确节操观的检验。
  
  三、爱憎分明
  
  爱憎分明,是学生乃至每个人必备的感情。爱与憎是矛盾的对立,又是相联的。
  雷锋曾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那样无情。鲁迅也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只有爱憎分明,文章才有感情,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充分显示了他对美国种族歧视政策的恨和对黑人同胞的爱。此文因其笔力千钧、富有感染力而成为全球美文。如果文章处处都显得无动于衷平淡若水,那怎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2007年的安徽卷《提篮春光给妈妈》就是诠释爱心、孝心很好的题目,一个拿刀向父母逼钱的学生在这样的文题前只能望卷兴叹,他又怎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因此,要想使考生的作文富有情感,必须对学生时时进行爱的教育。
  
  四、情趣高雅
  
  改革开放,各种观念异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文化市场良莠不齐。低级趣味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面对现实世界,如何使自己成为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很难也很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汲取先贤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学学“流觞曲水”的高雅聚会,而不是狐朋狗友的吆三喝四;学学《赤壁赋》中寄情山水的淡泊情怀,而不是你追我赶的服饰名牌攀比。少一点浮躁,多一份宁静。像庄子那样守住心灵的月亮,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断提高生活情趣,而不是流于低级的趣味。2007年高考作文题也不乏这方面的例子,北京卷中“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中的“细雨”、“闲花”就是一种甘于寂寞的精神,也是一种美好品格的表现,这是一种淡泊的人生境界。另外,《诗意的生活》《怀想天空》等都是对人格意识的拷问。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格素养,面对这样的文题恐怕只能是束手无策。
  综上所述,面对高考作文,考生除掌握一定的文体写作技巧、储备大量的作文素材外,还需备考自己的人格意识,当然“人格”两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懂得积累,才能在考生心中积淀雍容的人格素养,才能在作文中自然流淌,从而使作文的内涵更加丰赡。
  周文维,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