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道士塔》教学后记
作者:谈幼珍
下面就我曾上余秋雨《道士塔》所遇到的情形来谈谈以上提出的问题。
余秋雨的《道士塔》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大意很好把握,但文章很长,所以我在授课时只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自理思路、自寻答案:1、在处理敦煌文物的过程中,王道士都做了些什么?2、对于王道士,余秋雨是怎样评价的?(从课文中找原话)3、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又是如何看待的?理由何在?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在赏读课文时很容易找到答案,也是按照我预想中进行的。可是在第三个问题上就出现了分歧。当然,大多数学生的基本意见是一致的,都认为余秋雨将主要矛头指向道士王圆箓是不公正的。但是在自由发言时有两位同学不由自主地辩论起来,甲同学认为殖民者最大的特点是侵略和贪心,为了得到这些宝物他们会不远万里、不择手段,如果得不到宁可毁掉也不会让他人得到,并举了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例来证明王道士的低价变卖实质上是保护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物,所以他倒是做了一件好事;而乙同学则说当时敦煌莫高窟地处偏僻的大沙漠,如果王道士不发现这些宝物或者说如果他不抱着邀功请赏的念头将文物送给那些官员,也许这些宝物就不会落入一个外国人之手,也就不会引来大批的冒险家,所以祸根还是由王道士引起的,那么指责批评他也无可厚非。甲乙两方的辩论精彩地进行着,这时他们的辩论又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一位同学也认为错不在王道士,但却反驳甲提出的侵略者会不远万里来敦煌的观点。很明显,讨论的指向出现偏差,这时我提醒大家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同时我也不失时机地将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推出。正当我为这堂课可以圆满结束而高兴时,另一位同学语破天惊地冒出一句:祖先的文化在现实中真有那么重要吗?我们为什么不用他们留下的文化去换取更先进的文明?将这些文物放在博物馆也许能得到一丝赞叹,可如果把它们换成钱财去投资教育、进行科技研究不是更实在……
说实话,在备课过程中我的确没想到会出现这个环节,而且乍一听他说的也有道理,并且很有代表性,现在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疑问,比如像兵马俑,我们说它是文物,但有人认为那样一堆泥巴留着有什么用,研究它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此时,怎样对他的问题作出评价?肯定?抑或是模棱两可?还是……很明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祖先留下的遗产,我们后人是没有权利去变卖它的,更何况,如果卖掉这些文物,而研究历史时我们还得依靠外国,这岂不是一种悲哀?但这个问题我们此时不可能在课堂上花时间解决,我事先也没充分准备,所以我当时告诉学生可以在这周的练笔本上各抒己见,有可能我们还会举行一场辩论赛来探讨这个问题……
反思:虽然我当时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问题,但这堂课下来,我还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授课过程中,一个教师再怎么考虑全面都不可能想到四五十个学生可能会突然冒出的问题,面对学生突发性的提问,该怎么办?当学生思维出现误区时该怎么办?当学生转移问题时又该怎么办?而同时,一方面我们的课堂还必须承担着“引导人”、“塑造人”、“提升人”的责任,另一方面《国家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评价体系的改变,要从传统教学评价中过分偏重知识与技能,发展为一要评价知识与技能,二要评价过程与方法,三要评价情感与态度。尤其是要关注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合情、合理。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局面,教师该如何处理,既能让学生满意,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呢?……都说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可是面对这个常说常新的问题,面对学生那不可预估的大脑,教师又如何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备课到底应该备什么?什么才叫备课充分?……这些都成了我在那以后不断认识和考虑的问题。
谈幼珍,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