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语文文本创造性解读的操作规程

作者:彭晨光




  《诗经·蒹葭》中的“伊人”,究竟指谁,众说纷纭难以判断。这时就需要我们根据自身生活的体验,以神思飞扬的想象,构筑出“作者的伊人”:她是恋人,因为似乎只有男女青年的爱才会如此浓烈,才会如此执着。于是,我们头脑中,伊人长裙飘飘,款款出现。她遥远而美丽,可望而不可即;她或许是一种令人追求不止而又无法企及的理想境界;她或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这样一种心态的形象描摹。多解之地,正需我们构筑,正需我们补白。这样合理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具体化,就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创新解读。
  在解读过程中,我们应该具有这种能动性参与行为,通过表层的文本结构,用自己的思维、情感和已有的经验去参与文本世界的建构,进而对文本的意义作更深层性的开拓、补充,见人之所未见,感人之所未感,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解读。教学中,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具体补白”:《白莽作<孩儿塔>序》中“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对一个逗号的详加理解,就能体会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写序的艰难。《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神态描写,意蕴丰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具体化,加深理解。《老王》中最后一个问题——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其中蕴含深刻,值得我们引领学生对其进行具体化。
  3、延伸拓展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也认为,文本解读是一种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建构文本同时也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具体来说,所谓“自我建构”,就是在寻求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使自身体验与文本的意义同化,进而从文本意义中发现、认识自己。如果说“寻求理解文本”是感悟、体验“他人的世界”,那么,“自我理解”就是在感悟、体验“他人的世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世界”。例如,课文《双桅船》中写道“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诉说了船与岸的关系。在对这种船与岸的关系的体悟中,我们禁不住豁然开朗,我们明白: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人生之中必然要有一个个明确的目标,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人生之中也难免有艰难困苦、风云变换,左右着我们的人生航向。这种自我的体验、心灵的感悟、生命的觉悟、人生的觉醒,无疑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对情感、心灵、人格、精神的一种自我建构,这即是当代文本解读观所谓的“自我理解”之境。在学习了课文《合欢树》,领悟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之后,有的同学激动的写下了一首小诗《爷爷,你为何匆匆而去》(爷爷,你为何匆匆而去?你不记得夕阳照在我俩身上的熠熠闪光吗?而今,我讨厌沐浴在夕阳下。爷爷,你为何匆匆而去?你心爱的收音机还在鸣响。而今,我对着它心里总是阴晴不定。爷爷,你为何匆匆而去?你不记得我俩的赌局吗?你说我再考砸就请你吃“肯德鸡”。而今,我最讨厌的就是打赌。∕爷爷,你为何匆匆而去?你不想为你亲手种下的玉兰浇水吗?而今玉兰花开,是我的最爱。),提醒我们在可以表达对亲人关爱的时候要及时关爱亲人。体会《小溪巴赫》中对小溪百折不挠品格的描写,我们从中读出了生命的教育,让我们坚信,人必须不怕曲折艰险,人具备一往无前的生命力。湖北陈胜林老师引领学生把《林黛玉进贾府》“贾宝玉”的处境与当代社会上盛行的“留守子女”境况作比较,得出他们共同的实质,推出解决的措施。这便是极好的“结合当今,自我建构,从文本中读出现代人的智慧”。
  总而言之,从当代文本解读观来看,中学文本的创新解读是带着脚镣跳舞:要创造性解读,但要遵循中学文本的规定性。因为文本具有开放性,同时也具有规定性;解读文本是主体间性活动、是读者的主体能动参与的建构行为、是建构文本基础之上的“自我理解”。因此,中学文本创造性解读的落脚点就在于逼近真实、具体补白、延伸拓展。让我们学做解读的强者,用轻盈的心,带着脚镣跳出迷人的舞步。
  彭晨光,语文教师,现居上海。本文编校:剑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