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走出教师集体备课的沼泽地

作者:潘素文




  实施新课程后,集体备课备受青睐,堪称备课上最具实效的改革。它可以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避免教师单身鏖战、个体探索不足,最大限度减少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的失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平台。同时也激活了教师资源,开掘了文本资源,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广大语文教师业已从集体备课中获益匪浅,有关专家总结出了教师相互合作的七大益处: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好处固然很多,但集体备课病象也不少:一是取消前提,拼盘共享,集体偷懒。省略个体备课,以单元为单位确定主备人,主备人在网上收集资料,形成电子教案拼盘。集体备课时将教案的拼盘与大家共享。二是个人包办,唱独角戏,噤若寒蝉。主备人独自发言,垄断主讲,其他教师默默听讲,“出工不出力”。三是模式复制,如出一辙,毫无个性。教师拿了主备人的教案,依法炮制,“唱同一首歌”。在此结合我们备课组的做法,对提高备课效果的应对策略做些探讨和思考,以期集体备课健康发展。
  
  一、改革形式,优化内容
  
  我们学校集体备课制度已经较完善。如定时定地定内容定主讲人;备课评价、备课管理也紧跟而上;备课流程规范:熟悉教材,提出问题——中心发言,把握重点——共同研讨,解决问题——形成预案,分发教师——结合实际,二次备课——课堂实施,信息反馈——教后反思,理论提升。但事实上某些环节的实际操作较难落实,为此,备课组在这些方面做了探讨和思考。笔者认为较有成效的做法是:
  1.以“说课”落实和优化备课的内容。主备的任务不是网上收集资料,形成电子教案拼盘,而是要将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地思考和设计,然后形成交流意见。在集体备课时主备不是读教案设计,而是要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依据,即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尽可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审视、分析自己将要付诸实施的课堂操作行为。更高的要求是,主备人在说课的一些关键环节要设计若干预案供同伴选用,还要留下一定的空白,以便大家讨论时补充、修改,或圈画批注,形成教学案个性化处理的特色。
  2.以“终端审阅”保证教案质量。针对主备的说课及留下的空白、疑难问题,备课组集体交流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修改设计,形成教案。所撰写的教案应由主持人审阅后方可实施。
  3.狠抓“二次备课”的落实,倡导个性设计与反思。教师要教好书,应该“多走一分,深入三分”,孟子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所以,集体备课后,规定每位教师特别是辅备人拿到教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学生情况对集体备课的教案作深入地推敲、斟酌。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是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解说,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上课后要及时写教后感,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教学水平。
  “二次备课”可通过组织听课、评课、检查教案等活动来监控,如我们备课组要求同备课组的教案不能全部一样,必须做有必要的更改,还要求写上教学反思,以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
  
  二、独立走进教材,集体走出教材
  
  集体备课活动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主备人在说课,其他人因为没有吃透教材,更有甚者根本没有看过教材,听得云里雾里,听不出个究竟。为杜绝这种现象,我们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匀出一些时间让教师先看教材,再听主备人说课,但收效甚微。因为新课程下的备课要经历由“从无到有”到“从有到无”的复杂的智力过程,从而完成自己课堂教学设计的全新建构,并不是看过文章这么简单。所以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中的备课合作,必须是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集体备课前个人要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备课的法宝。要想吃透教材必须经过两个步骤:一是独立走进教材。所谓“走进教材”就是老师专心研读教材本身,从学生的角度去反复研读课文,直至充分理解,准确把握,并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然后再查阅相关的教辅资料,补充和深化原有的理解。这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其二是走出教材。就是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延伸和多方面能力的渗透,主要包括知识点的关联,课内外知识与能力的衔接,思维方法和思想工作教育的渗透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多渠道收集和整合相关的信息,手头的教学参考资料、网络的教学资源、生活中的语文素材。“走进教材”是参与集体备课的资格,“走出教材”这个环节又是最需要集体备课的,只有交流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收集、整合各种信息,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
  只有拓宽备课视野,我们对文本才会有更加全面、深入和个性化的理解,我们的课堂上最需要的正是这种异于参考书的个性解读。选入课本中的内容如同海面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凸现在水面上,如果想更好地了解这八分之一就需要了解水下更多的部分,而要达到这种效果,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备课方式才是上策。
  
  三、取其一点,备细备精
  
  语文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比如一篇散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朗读、作品主题等等都可以列为探讨的内容。如果我们在进行集体备课时不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因为备课没有重点,出现“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的现象,教师间就缺乏碰撞和交流,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效的做法是取其一点,备细备精。
  就一篇课文来说,我们可以取课文中最突出的特点,抓学生最难理解、最薄弱或写作文时最可借鉴的地方等进行集体备课。比如《芦花荡》有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穿插了多处景物描写,将残酷的战争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尤其是和战争环境、人物相谐。集体备课时抓住景物描写来讨论,从而更深刻地领会“笑谈从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风雨变幻”的人生态度。而《蜡烛》一课,我们备课组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德国人炮火一直轰炸,但没有一颗炸到老妇人?是巧合还是故意这样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教师产生了分歧,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有说是突出老妇人处境危险,有说这是外国文学突出人性光辉的描写特点,最后上网查找权威的参考资料,才达成了共识。如此重点突出的集体备课,我们组的所有教师都感受到了共享、共进、共提高的乐趣。
  
  四、个案引路,深层备课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自己的课堂预设是否适合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信息如何调控等等问题又是不可猜想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切实地进行课堂实践才会更有发言权,对其他教师的指导性才更大。所以,这学期我们备课组采取了理性教案与课堂实践相结合的集体备课法。
  一是选择单元的重点课文分工开设精品课。由一名教师超前主备,依据设计上课,在集体备课上再说课。这样就说得更深入,更有针对性,更多的涉及学生学习的疑点与发展点,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也可以是组织集体听课后再组织集体备课,针对主备人课上出现的问题,提出操作层面上矫正和改进的意见,形成新的有效的教案。如本学期我主备鲁迅的《雪》,我把主题定位为: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集体听课后讨论异常激烈,有些老师反对我的解读。他们认为:鲁迅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认为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他更为欣赏“朔方的雪”,赞美了朔方的雪顽强不屈、追求理想的斗志。当时大家各抒己见,引经据典,场面异常热闹。后来认为两种理解都很有道理,但考虑到课文附录采取了后种理解,一致同意在学生没产生别的理解的情况下主要采用我这种解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