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课程改革热潮中的几点冷思考
作者:刘正军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把课堂交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课程改革中最响亮的口号之一,是对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纠偏,强调了学生主体作用应该凸现。但是近年来,我们却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甚至还出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的错误主张。究其原因是对新时期教师主导作用的认识不足。
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应该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千年以前的唐人就已经认识到教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传道”,千年的风雨,沧海桑田,“道”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但是教师传道的职责始终没有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大潮的突然涌起,人们的经济意识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日益强烈,但是与之相匹配的道德意识、法制意识还远远未建立起来。在这个社会特定的转型期,许多人都容易迷失自我,青少年更容易产生信仰危机,更容易迷失道德方向,更难找到可以模仿借鉴学习的榜样。这个时期,教师的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遗憾的是有些老师不注重自己道德、信仰的修行学习,仅仅把自己看成了一名学术知识的传授者(所谓的“经师”),他们认为:只要是学有所长,术有专攻,能授人一技之长,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但是这种老师只能说是一名“片面”的教师,因为他还没有走进学生的灵魂。合格教师,不仅要当“经师”,而且还要当好“人师”。真正的“人师”应该是:教师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把与时俱进的信仰和道德法规内化为自己的言行,然后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以楷模,给学生一种积极有效的影响。
“经师”和“人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更不可或缺。韩愈对教师职责的诠释就已经包涵了这两个方面。
2.引导学生直接和文本、作者对话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和教育,除了要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外,还必须借助于文学的教育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个体现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而不是用教师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去影响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受到熏陶和影响,从而学到做事的本领和做人的学问;了解历史、认识现在,能够比较准确地预判未来。当然必要时候教师可以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作者的对话之后,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切不可把自己当成讲解员、传声筒。
3.有效调控教学课堂
提高课堂质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提高课堂质效的重要途径就是教师对课堂的有效调控。放任自流、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只是一种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外在显现的形式,重要的实质内容应该是在教师有效调控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其实,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体,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教师的主导,学生的学习就很难有成效,其主体作用也无法体现;没有学生这个主体,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成了空谈。
二、强调“课堂生成”并不是忽略“课堂预设”。
1.没有生成问题的课绝非“精品课”
一堂只是圆满完成预设问题的课堂不能说是一堂成功的、真实的课堂。古人云:“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一堂课下来,几十个学生异口同声都说没问题,我看这里面的问题就大了:要不就是教师糊弄听课的同行和领导,预先和学生“约法三章”,达到“默契”的效果;要不就是学生害怕教师或维护虚荣,不懂装懂;抑或是学生给教师脸上贴金。不管是那种情况都是害人不浅。作为一线的教师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一个人的智慧不可能包罗几十个学生的思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出现不同的、有见地的声音。
2.处理课堂生成问题需要艺术性
处理好课堂的生成问题是一个合格教师驾驭课堂的重要标准。课堂生成问题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当课堂生成问题不期而至的时候,教师的应变能力、知识素养和课堂驾驭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见真功夫的时候。
这里有两个教学案例很有代表性。一个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讲《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由于教师善于启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争先恐后提出了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鹬的长嘴巴被蚌夹住了,怎么还可以说话?”“蚌的嘴巴长在哪里?”“渔夫来了鹬怎么不带着蚌一起飞走?”这些问题很明显与课文的寓意没有关系。如果教师避而不答,顾左右而言他,势必破坏课堂气氛,影响学生的学习讨论热情;如果给学生讲解,又很难讲清楚,而且背离了教学宗旨,出现无效教学的现象。这个教师很高明,他问:“同学们,什么是寓言?”有同学马上回答:“寓言就是通过虚构的故事,给人们讲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对呀!《鹬蚌相争》本来就是一个寓言故事,那么它的故事情节就完全可以虚构了。”这个教师从寓言的特点入手,不仅巧妙地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让同学们加深了对寓言特点的理解。
案例二:一位教师正在给大家上公开课,大约上了一半的时间,老师和学生都正入佳境,突然紧邻教室的马路上传来一阵阵紧急的警笛声,一辆又一辆的消防车带着尖厉的叫声呼啸而过。刚开始大家都以为也许只是几辆消防车路过而已,不想车辆一辆又一辆,刺耳的笛声连续不断。同学们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教室里渐渐骚动起来,靠在窗户旁边的同学干脆把头伸出了窗外,临近窗户的同学踮起脚往外看,教室里面没看到窗外情景的同学,急切地打听情况。刚才十分安静的教室,转眼秩序全无,全然没有顾及讲课的老师和那些听课的客人。面对这突发而又无法掌控的情况,上课的教师清楚地明白:要想把学生的心尽快收回到刚才的讲课内容上来,已经不可能!这节课的预设目标要完成,已经不可能!她灵机一动,敲了敲桌子,吸引大家的注意,然后顺势提出了几个问题:“刚才大家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猜想到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进行详细的描述,课后我们再调查看看谁的猜想最贴近实际。”瞧!多高明的老师,她把课堂中生成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当成了教学的宝贵资源。这种就地取材的做法,既现场考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虽然这节课,教师没有完成预设目标,但是她处理生成问题的艺术征服了所有的评委,当之无愧取得了一等奖。
3.课堂预设为生成提供保障
强调了处理课堂生成问题的重要性,并不是否定预设的作用。相反,如果没有预设问题作基础保障,教师自信地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过分依靠临场发挥,恐怕会临事而迷,陷于困境。
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努力做好教材研究、学情研究,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尽量多预设一些问题。尽管不是每一个预设的问题都必须在课堂上提出,但是如果有了充分的准备,再加上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和储备,课堂中的生成问题才可能变成“不期而遇的美丽”。
三、“强调探究式学习”并不是“排斥其它学习方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