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文学作品课内阅读现状分析

作者:杨仕威 郭 平




  学生不把文学作品真正当文学作品来读,文学作品阅读演变成“关于作品”的阅读,文学作品阅读被引到“非文学作品”阅读上。没有体验、没有感受、没有反思,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阅读。
  一篇文学作品有它存在于教材中的意义,不单是言语内容,还有言语形式;不单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象,还有语言本身,结构本身等。这些都是中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的丰富内容。当阅读转向言语作品形式时,学生能获得独特的言语体验;当阅读转向言语作品的内容时,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获得合宜的情感体验。阅读文学作品就是要能仔细咂摸语言的味道,充分感受文学作品语言文字带给人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感染,不能忽略在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可能趋于真切的深刻的阅读体验。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的往往是一片生活的海洋,一部人类灵魂的演变史,一座人类情感的储存库。学生可以借助作品的艺术媒介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徜徉于古今中外的生活情景中,理解彼此的生活,参与那里的矛盾与斗争,体验各色人物的各种情思。感受作品,反思作品。
  文学阅读不仅在于体验,而且还应学会反思,即既要有文学审美体验,又要有批判性吸收。只有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阅读的审美成就感,学生才能进入到良性循环的阅读状态中。当然,文学阅读,不管是体验还是批判性吸收都要具有一定的审美经验期待视野。不同阅读经历的学生的审美经验期待视野不一样,接受文学作品的能力也不一样,文学阅读需求也不一样。所以不考虑自身文学接受需求的文学阅读也是不现实的。阅读反思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权衡自己恰当的文学阅读需求。浅层次阅读就有点形同市井车夫阅读故事会、观看路边电影一般,只为消遣阅读,文学素养是提高不了的。这种低俗的阅读,还不如不读,这种阅读还会因无法提升自己的阅读品位而失去对经典文本阅读的兴趣。
  文学有何用?为什么学生要阅读文学作品?怎样才通过文学的手段完善自己?人们常说,文学是人学,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人格素养问题。文学素养直接与人品、人格、思想意识紧密相关。只有熟练的语言运用技能而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人格、人品,以及没有正确的、良好的语言运用动机,我们也不认为他是一位具有良好文学素养的人。文学作品阅读的目的就是在感受文学语言的基础上,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学素养,也是提升人格、人品,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阅读过程中比照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净化与提升,形成对文学作品稳定性的精神需求,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杨仕威,郭平,语文教师,现居浙江青田。本文编校:舒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