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偏失

作者:孟凡军




  这能说是科学合理的教材编排吗?这能说是负责任的教材吗?
  4.探究学习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探究能力培养浮于空泛
  人教版在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梳理探究”方面的内容,以文化研究为定位,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为方向,延展教材知识,整合教材资源,并次第展开,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这一点只要把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作以对比,意思自明。
  人教版的探究内容安排:
  必修一: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必修二:汉语成语;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必修三:文体与语体;逻辑与语文学习;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必修四:诗词格律;文学长河;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理科中的语文
  苏教版的探究内容安排:无。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习方式的改革,而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世易时移,人教版教材与时俱进,以具体的“梳理探究”这一具体内容进行具体落实,而苏教版在这方面的粗疏无疑让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
  5.国外选文过多,有舍本逐末、崇洋媚外之嫌
  中国文学的浩瀚与中国文化的博大世人共知,我这里表述此意不是反对选取国外作品,但五册必修教材一百来篇文章,选谁不选谁,其选编意图与文本呈现必然表现其良苦用心。在对待国外选文上,人教版与苏教版再次表现了较大不同。
  苏教版5册必修共112篇(首),国外30篇(首),占27%。
  人教版5册必修共109篇(首),国外18篇(首),占16%。
  比较的结果是:苏教版国外篇目数量偏大,甚至苏教版必修二和必修五中的国外选文已经分别占到了1/3。一本高中生语文教材需要近30%的外国选文吗?一个中学生的文学视野需要那么大的国际阅读空间吗?为什么中国诸如鲁迅等那么多优秀作家的篇目被挡在教材选文之外?国外选文近30%的份额让人觉得教材编写组的专家夸大了国外作品的阅读价值!
  当学生的母语基本知识结构和语文能力还需要提高的时候,把时间和视野过多关注到国外选文,这是一种舍本逐末,还有一点崇洋媚外之嫌。编写专家的个人偏好和学识不应轻率甚至固执己见地强加于学生身上!中学生的文学视界不应无限大,文学熏染也不应囫囵吞枣,毕竟,他们还不是“大学中文系学生”!
  
  三、写作指导安排随性、散漫,让作文教学繁杂紊乱
  
  与人教版教材写作指导相比,苏教版教材的写作指导最大的问题是:不系统,东一榔头,西一杠头,作文教学让一线教师难以操作。
  我们先比较人教版和苏教版各五本必修教材在写作指导的编排上有着各自怎样不同的构设。
  人教版:在五册必修教材中,写作指导被按照秩序细化为两大序列(记叙,议论),两个层级(基础等级,发展等级),二十个写作技术专题。
  必修一: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必修二:学习描写;学习抒情;记叙的角度;叙议结合的写法
  必修三:选择议论的角度;论据的选择和使用;论证方法;写作中的虚构
  必修四:横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了解反驳的途径;作一点辩证分析
  必修五:怎样写得深刻;怎样写得丰富;讲究文采;怎样写得新颖
  苏教版:写作指导在五册必修教材中随性、散漫
  必修一:激活我们的诗情(激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夹叙夹议,枝繁叶茂;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必修二: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详略安排);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准确、及时与便捷(消息与通讯的写作);看好处,说门道(鉴赏文的写作)
  必修三:生成诗歌的意象(如何写诗歌);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必修四:让说理更令人信服;要有描写意识;文学短评的写作;演讲稿,写给听众
  必修五: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学会分析;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就语文而言,写作特别是不同文体写作要求系统的写作技术指导,并要求相关写作技术知识的系统性和写作技术指导的延续性。比较而言,人教版的写作编排有着科学合理的安排脉络,有着清晰连贯的指导秩序。比起人教版布局科学、知识连贯、指导全面的写作指导体系,苏教版的写作指导编排显得过于随意:
  一是写作指导的排序紊乱无序。人教版的写作指导编排必修一和必修二是写人叙事,必修三和必修四是议论说理,必修五是写作提高:深刻、丰富、有文采、新颖。按照由浅到深、由写人叙事到抒情议论、由基础等级要求到发展等级要求等合理的逻辑顺序,是以一种金字塔模式构设的。而苏教版的写作指导明显以散状呈无序编排,逮谁说谁,东一榔头、西一杠头,着实没有头绪。
  二是同一文体写作指导跨越多本教材,教学操作相当困难。这一点尤其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如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人教版集中以必修三和必修四两本教材连续对议论文写作的各个技术要点作不间断的连贯指导,体现了布局的科学、知识的连贯、指导的全面。而苏教版让人丈二和尚着实摸不着头脑,对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必修一第二个写作指导是“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必修二第四个写作指导是“看好处,说门道(鉴赏文的写作)”;必修三第三个写作指导是“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四第一个写作指导是“让说理更令人信服”;必修五第三个写作指导是“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学会分析”。一种文体的系统写作指导竟然跨越五本书,横亘高一、高二近乎两学年,且中间间杂叙事、描写、文学短评等其他文体的写作指导,这种跨度只有苏教版有,也只有苏教版敢这样安排。
  这样编排,让教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操作呢?如必修三,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三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诗歌写作→写出人物的个性→为观点提供支撑;再如必修四,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四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学会说理→如何描写→文学短评写作→演讲稿写作。这种安排实在让人找不着北!这种紧随专题思想内涵的写作指导编排,让教师对一种写作文体的写作指导时断时续,极不系统,极不连贯;让学生对同一写作文体的训练常常是浮光掠影,甚至是支离破碎!
  换作教材编写专家,他们又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文教学?我想不出他们有什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可以向一线教师建言!
  三是写作指导和文本编排油水分离。因苏教版文本编排从属于思想专题,文本的文体属性被彻底打乱,而写作指导又要求着具体的文体特性和技术性,因而每个小模块(单元)的写作指导与专题的粘合就像两张皮,不能合二为一。就像油水分离。如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的写作指导安排的是“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详略安排)”,而本专题的几篇文本是《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这几篇文本集中表现的主题是关于生命的思考,而写作指导是关于详略安排。问题是:这几篇文章其叙述的突出特点是详略的使用吗?
  教材改革是必要的,但教材改革不能为了改革而单纯求新求异,改革不能违背科学,不能不顾规律。江苏2008高考模式本已民怨群起,再加上令一线语文教师群起攻之的教材模式,现状令人担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一份不及格的答卷!
  孟凡军,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邳州。本文编校:左晓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