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
作者:陈堂君
孙教授进一步运用他的还原法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进行了新的解读:
有人说是反映作者的苦闷:在4.12反革命政变,对革命者实行大屠杀后,是背叛革命,还是坚持革命的矛盾心情,表现小资产阶级的徬徨心理。如果是这样,那么,朱自清的个性特点在哪里?小资产阶级的徬徨心理是不是都一样?革命不革命的问题,上班的时候不能思考,在自己的家里也不能思考吗?离开了老婆也还在想革命不革命吗?
有人解释:文中不是讲要自由吗?这就有一个对自由的理解问题。自由不只是相对政治的专制而言,也可以相对哲学的必然而言,也可以相对作风的纪律而言,还可以相对伦理的规矩而言……不能一见到自由,就解释为政治的。
写作是一种假定,对外界可以充耳不闻,自由自在。
那么,作者在自由地想什么?——想的是江南采莲的事情:想的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的嬉游光景;——想的是“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采莲人;——想的是热闹风流,这是革命不革命的内心骚动吗?
不称夫人,也不称太太,称妻,对老婆极不尊重。一个人出去——不带太太,是因为写的就是不带太太的文章。
这就要运用联系的观点,看朱自清的生活。
朱自清,江苏扬州人。娶了两个老婆,感到家里不自由,又跟父亲有矛盾,于是到杭州教书——校长与他父亲是老朋友,工资都给他寄回了家里——又跑到北京——当时他父亲又要他回去——精神上感到受压抑,因而追求生活上的自由。
1924年,朱自清还和闻一多商量:要不要加入国民党。可见,他本来就不是一个革命者,怎么会在革命受到挫折之后,一下子要革命了呢?其实就是想生活轻松一点。这就是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这种感情很特殊、很新鲜、也很深刻。深刻的情感往往与理性有关系。所以阅读欣赏过程中,不仅有审美,还有审智。有智慧就深刻、有哲理。
在这种解读过程中,孙教授采用了人物活动背景还原的方法,引导我们回到朱自清先生的生活中去,联系他的生活环境和性格特征理解文本,正本清源,把握了文章的真实主题。
孙教授的还原法简单、易学,又行之有效。他虽然命名为是经典文本的解读方法,但我们可以推而广之,应用到所有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去。悉心地还原事物,运用联系的观点研究矛盾,必将成为阅读与欣赏的万能钥匙。
陈堂君,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常熟。本文编校:老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