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意境的创设
作者:谭朝林
一、运用“美读”创设审美意境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委婉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老所说的“兴味”,就是情趣,不仅指朗读的情趣,更是指鉴赏作品的情趣;叶老所说的“受用”,就是能力,不仅指朗读的能力,更是指感受美的能力。在“美读”中学生就会有审美的再创造。
引导学生如痴如迷的朗读,学生就会主动地入神地揣摩、品味作品的情韵,学生的情感就会不自觉的进入作品的角色,进入作品的意境,于是,学生的主观情感与作品的客观情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的内因大门打开了,主体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了,那么,教师的讲解、课文的知识等外部的东西,就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东西,转化为学生的主体素质。特别是那些情文并茂的诗文,蕴含着浓郁的情、丰富的理,教师指导得好,通过朗读把学生引入作品的优美意境,就会产生令人兴奋不已的效果:莘莘学子,或被山川的壮美之情所陶醉,或被催人奋进的豪情所激励,或被感人肺腑的融融亲情所感化,或被催人泪下的悲伤之情所感染,对作品的理解自然深刻、透彻。
下面举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诗的第四节: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教学这节诗,教师如果单调地分析讲解,学生就会反应冷漠。这表明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并没调动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性,效果不佳。教师应立即改用朗读教学法,一边范读,一边作如下的朗读指导:段尾句和段首句是反复句,朗读时开始音调略高,读速略快,后面要轻而慢。中间八句写八个细节,朗读时,一是注意句子之间气势连贯,停顿短暂:二是要读得稍轻、稍快;三是几个动词“搭好”、“拍去”、“尝到”、“煮熟”、“补好”、“包好”、“掐死”,“拿起”和形容词“乌黑”要慢速重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种情景:同学们时而出神地思索,时而高声朗诵。教师叫一个读得着了迷的学生站起来朗读,他可能会读得饱含激情,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了诗的意境,甚至会赢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再叫他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朗读,他会轻松地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首尾两句写保姆对“我”的关心照料,抒发对保姆的深切怀念之情;中间八句突出大堰河繁重的劳动和极度的贫穷,倾泻作者内心对保姆感激、敬爱、赞美的激情。这一读一答,生动地说明朗读教学的这种效应: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知识结构已经转化为认知结构,完成了心理内化的过程,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运用“绘画”创设审美意境
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当代画家肖峰也认为:“意境是指作品中所描述的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称‘诗’与‘画’一致所造成的艺术境界。”景是情的物质外壳,情是景的精神内核,意境的形成必须有景作为物质基础。(宋)苏轼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耐人寻味的佳作,如同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寓有情节、富有情味的绘画。诗歌讲究画面感,绘画重视故事性,把绘画与诗歌中的说、写训练相结合,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把诗、画、事结合得完美的,莫过于唐代的王维。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中有明月、清泉、松竹、溪石、水莲等,描绘了一组清静、幽美的画面;然而在静的环境中,又有人的活动——浣女欢笑,渔人荡舟,可能还有作者的旁观。教师可以根据这组画面,然后再让学生画出一幅,乃至好几幅画。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达到了审美的再创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涉江》一文的教学,我让学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试译全诗,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一、四段内容用图画展示出来。有位学艺术的特长生首先上台,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画出屈原乘坐青虬、白螭驾的车,在云中腾跃,向仙宫飞去的图画。祥云下面,炊烟袅袅,屋舍依稀,一片混沌。在同学们全神贯注欣赏图画的气氛中,要求同学们指出画面与课文巧妙吻合的地方。接着赞扬这位同学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深刻,并肯定他将内容用形象的画面准确描绘出来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描画得非常精彩。同学们在饶有兴趣的欣赏中忘记了疲劳,准确地理解了这段课文。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意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多媒体以其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可以将学生迅速带人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融入情景,就能更好地读书有味,读书人情,读书悟理。
利用多媒体科学、准确、形象、生动、视野宽阔等方面的教学优势,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现代媒体参与性的功能,通过对事物、具体场面的创设和刺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边城》一文时,我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凤凰古城的简介,清澈的溪水、悠悠的竹林、古朴的吊角楼以及湿漉漉的小路;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我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秋景图片,营造秋的氛围,从直觉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同时,引导学生发掘秋的丰富内涵,回忆诗人墨客对秋的感悟和赞叹;在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