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研究述略
作者:吴 波 肖新华
二十一世纪以来,《阅微草堂笔记》的价值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呈现出比较繁盛的局面。2O05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吴波撰著的研究专著《阅微草堂笔记研究》,从而结束了这一研究领域缺乏研究论著的历史。《古籍新书目》评价此书“视野宽阔,论说全面,钩沉抉隐,新见迭出,是国内第一部研究《阅微草堂笔记》的学术专著。”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发表在各类报刊的研究论文达30余篇,如吴波的《纪昀的家世及其对〈阅微草堂笔记〉创作的影响》(《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3期)、《纪昀的晚年心态与〈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3期)、《〈花王阁剩稿〉对研究纪昀及〈阅微草堂笔记〉的文献价值》(《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阅微草堂笔记〉“狐”形象的文化意蕴与审美特征》(《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5期)、《追踪晋宋踵事增华—〈阅微草堂笔记〉对魏晋志怪小说的继承与发展》(《蒲松龄研究》2005年第2期),韩希明的《试论〈阅微草堂笔记〉的宗教观》(《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试论〈阅微草堂笔记〉对文人的伦理批判》(《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陈文新的《〈阅微草堂笔记〉与中国叙事传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等。这些成果对《阅微草堂笔记》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探讨,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较之于既往的研究都有所发展。如关于纪昀的家世、生平行实与其创作《阅微草堂笔记》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既往的研究中,很少有人涉及,吴波则在翔实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纪昀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对于《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化意蕴,吴波在《阅微草堂笔记研究》中分“彰显圣人‘神道之教’的创作动机与矛盾的鬼神观、天命论”、“客观辩证的认识论与审时度势、圆融顺变的处世哲学”、“攻扞‘道学’与对程朱理学的修正”、“世俗人间与狐界鬼域:批判现实及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建构”、“同情与无情:亲民与恪守礼教的二律背反”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韩希明的系列论文则更多的是从伦理的角度探讨《阅微草堂笔记》对文人精神的批判。在《阅微草堂笔记》文体研究方面,陈文新的长篇论文《〈阅微草堂笔记〉与中国叙事传统》认为《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渊源于子部叙事传统的经典”,“在叙事上反对过度虚构,叙述服务于议论,用简淡数言的方式陈述故事梗概”,与“传奇小说的区别是鲜明的”,观点亦比较新颖。
值得一提的是,在纪昀的故乡—河北沧州的民间还活跃着一群勤奋的研究者,他们怀着对纪昀的深厚乡梓情谊,以弘扬沧州地域文化为宗旨,自发组织成立了“纪晓岚研究会”。他们在李忠智会长的带领下,搜集文献,考辨实物,研究文本,率先编辑出版纪昀的研究专刊《纪晓岚研究》,在纪昀及《阅微草堂笔记》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百年的《阅微草堂笔记》研究轨迹大致如此。从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虽然二百年来学者们在版本整理、文献资料的发掘、纪昀生平事迹以及文本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客观而言,如果将其与同时代的《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小说的研究相比,无论是研究的深度抑或研究的广度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目前尚留下了许多空白点,有待于学者们进行深入细致研究。
(作者单位:湖南怀化学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