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比较互勘在古文阅读及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曹海东
(尹齐)以刀笔吏,稍迁至御史,事张汤,汤素称以为廉武,帝使督盗贼。
按照武英殿本上的这段文字来理解,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张汤一向称道尹齐的廉洁勇武,汉武帝才让尹齐分管抓捕盗贼之事。但是,如将《史记·酷吏列传》找来对读,就会发现,按照武英殿本《汉书》文字所作的上述理解不合事实。《史记·酷吏列传》记尹齐之事云:“(尹齐)以刀笔稍迁至御史,事张汤,张汤数称以为廉武,使督盗贼。”另外,《汉书》、《史记》的《酷吏传》记述与尹齐同时代的另一酷吏王温舒的事迹时,说王“事张汤,迁为御史,督盗贼”。将这些材料加以比对参印,可以看到,使尹齐“督盗贼”的人并不是汉武帝,而应是张汤。这说明,武英殿本《汉书·酷吏传》“帝使督盗贼”的“帝”字可疑,应是一个多出的衍字,正如王念孙《读书杂志》所说:
“帝”字,后人所加。此言张汤素称尹齐之廉武,使之督盗贼,非谓武帝使督盗贼也。……后人误以“廉”字绝句,而以“武”字属下读,因妄加“帝”字耳。
这可谓讲明了清人所见《汉书·酷吏传》传本中出现衍文“帝”字的原因。
2.通过比证内容或形式相类的古文文句,可觅得正确阐释特定作品意义的线索和旁证。
在阅读和教学中,如要考求古代作品中某一词、句的意义,通过穷搜博讨,把古书中一些与所释之词、句相类的其它材料集中起来,放在一起比较互勘,往往能寻得作出正确训释的一些线索和依据。下举两例说明之。
姜夔《扬州慢》词云:“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其中“寒”字,今人往往认为是指寒气、寒风等而言。如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注其中“清角吹寒”云:“凄清的戍角在寒气中吹着。”这明显是将其结构理解为“清角吹于寒”,并以“寒”指寒气,作补语。
其实,这种解释存在问题。如将古代作品中与“清角吹寒”相类的文句稍作搜集、比勘,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吹”应指戍角吹出的声音,而“寒”是对吹出的声音进行陈述。古诗词中有“促柱弦始繁,短箫吹初亮”(南朝张嵊《短箫诗》),“玉龙吹怨,似替人幽咽”(宋仇远《醉江月》)之类文句,其中“短箫吹初亮”、“玉龙吹怨”从内容到形式都无疑与“清角吹寒”相类,但它们都显以“吹”指乐器所吹出的声音,为句子的主语部分,且分别以“怨”、“亮”作谓语,全句不能理解为“玉龙吹于怨”、“短箫吹于初亮”。以此为参照,知“清角吹寒”也不当理解为“清角吹于寒”,而应以“吹”为主语成分,“寒”作谓语。至此,如果再将“清角吹寒”与宋词中“角声寒,夜阑珊”(唐婉《钗头凤》),“酒醒罗浮角声寒”(高观国《留春令》),“湘尾鼓声寒”(王庭珪《江城子》)之类文句相参较,又知其中充当谓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此字实际上涉及“通感”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即把诉之于听觉器官的声音描写成触觉所能感知的现象,意谓声音凄楚苍凉。
再看一例。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有云:“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对其中的“靡”,中学语文教材及许多古文选注本都解释为“倒下”。我们知道,训释古籍中的字词,当做到“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王引之语)。以“倒下”训“望其旗靡”之“靡”,虽然可以做到“揆之本文而协”,但如将古文中与“望其旗靡”之内容相类的句子比较互勘,就知它难于做到“验之他卷而通”。北魏温子异《韩陵山寺碑》:“靡旗蔽日,乱辙满野。”此处“靡旗”之“靡”当与“望其旗靡”之“靡”义同;但此“靡旗”之“靡”如作“倒下”讲,显不允当,因为倒卧的旗帜是不可能“蔽日”的。又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此处“靡”字如训作“倒下”,也不免使人心生疑惑:古人致师的目的本在于镇抑敌军气焰,鼓舞本军斗志;如果“致师者”(即挑战者)所举的旌旗是“倒下”的,又怎么可能威震敌军呢?由此推知,释“望其旗靡”之“靡”为“倒下”,不甚精当。欲得“靡”字正解,仍可通过比勘同类用例之法来推求。如上引“御靡旌摩垒而还”句,清人焦循注曰:“靡者,衺(邪)倚也。”可见“靡”有倾斜之义。如将此义施之于包括“望其旗靡”在内的与旌旗事相涉的文句,则无有不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