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让阅读为作文架桥铺路
作者:邹彩红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重整体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运用从局部到整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剥茧抽丝式的阅读方法,学生通过内化与发展的阅读过程,获得大量的写作材料和写作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考更有深度,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这样他们写起作文来才会得心应手,言之有理,生动活泼,且富有感染力,作文过程便富于创造性。这也就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因道悟文”四个字,即通过对文章局部作了精雕细刻描述的地方的品味,内化成可依托的写作方法,通过对文章内容与思路的理解,学会整理自己的思想,以形成行云流水式的作文思路。叶圣陶先生说:“不脱离文篇之思路发展与语言运用,不放开文篇另外说一番道理,学生即当于思想品德方面有所感受,于读法写法方面有所长进。”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化文本阅读,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开辟广阔的阅读写作训练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阅读为作文架桥铺路,由阅读逐步向作文迁移。其目的是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想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把握复述故事的技巧,创造性地猜读续写
复述故事,教师应把它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因为通过复述,一则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二则用于反馈教学信息,它可以检测了解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记忆力、想象力、综合和概括能力。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认为复述既是方法,又是能力,它是方法和能力的有机统一体。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研究复述故事,让学生学会复述的方法,提高复述的能力,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1、要坚持在熟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述。复述好坏虽然有个技巧问题,但决不是唯一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个对所要复述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的问题。由此可见,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是复述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复述教学过程首先要抓住的关键问题。因此,语文课应在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中,让师生沉浸在课文创设的情文并茂流连忘返的佳境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
2、在教学中应重视复述内容的选择。一是凡课后练习中指出要求复述的课文,都是复述的基础材料,一定要抓落实;二是根据训练的需要,对语言生动形象、故事情节或结构较完整、思路清晰的课文可作复述的材料;三是根据复述训练类型选择材料,如艺术性复述,一定要选有声有色、有人物形象的课文进行复述;详细复述,就要选择生动形象、情节明显的短文作为复述对象;简单复述,就要选择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易于抓住重点的课文作为复述对象。
猜读就是阅读语文课文的部分内容后,思考猜测、推断其后的内容;续写就是对猜读的结果整理加工成文章。猜读续写能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极大地张扬他们的阅读个性,体悟文章的情感内涵。如学生在整体阅读完《孔乙己》后,我要求他们复述其故事情节,然后续写故事,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再想象的空间。有学生这样写:孔乙己没有死,治好了腿,中了举,也像丁举人一样在乡里横行霸道;也有学生在《孔乙己》的续写中这样写:孔乙己最终还是死了,因为他没有生存下去的环境,也没有生存的能力。无论哪一种结局,都证明了学生把握住了文章主人公的性格和他生存的时代背景,从而把握住了文章主人公的命运——孔乙己的最终结局只能是悲剧。又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学生在复述其故事情节后,认为水生参军前与妻子话别的一段内容很有趣。水生想与妻子话别,但欲言又止,妻子深明大义但要与丈夫分离内心极痛苦。有学生从这两人内心的矛盾心理入手,写出了水生嫂作为农村妇女那种纯朴而深明大义的性格;又有学生抓住水生嫂的手被芦苇刮了一下吮手指的动作,写出了水生嫂作为农村妇女那种坚强的性格。
还有一种猜读续写形式就是变换视角,以现代人的眼光猜读文章主人公的心理。如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要求学生替林黛玉写一则进贾府的日记,并提示:她第一次进贾府目睹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显然这种在整体把握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猜读续写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空间和想象力,培养了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成就感。
二、把握模仿内容,走创新作文之路
仿写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否则作文就会弄巧成拙。只有把握原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学生才能创造性地仿写。
一是模仿片断。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之前,布置学生写一段描写月色的小文段,在教学中再具体分析原文描写之精妙。之后再进行迁移训练,如由朱自清借“影”写抽象月光之美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写“风”,两者都是无形的,如何通过有形的形象表现出来。又如《琐忆》:“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只一句话就勾勒出鲁迅先生作为民主战士的形象,模仿这种白描的手法刻画自己身边的一个人物形象。在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后,我要求学生细品课后思考题中的两段文字,各仿写一段,写景状物有声有色,能融入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这样写:“秋天的雨似乎下得特别清,特别静,特别缠绵,温柔中带着刚强,缠绵中带着忧郁。犹如丝一般穿入梧桐树,顺着叶脉流下,带着纯纯的清香,又如珍珠散落在地上,那声音更显得那样的轻,那样的滑,那样的缓。”如此仿写,学生在跳出了原文圈子后,同时有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语言很有韵味,“江南秋雨”的景致跃然纸上。
二是模仿构思。高中生作文构思不能太单一,要有意识学会多种构思框架并灵活运用,这是作文的基本功之一。结构上有网络式、对照式、层进式、迂回式、聚焦式、纵贯式、横贯式等等。如《荷塘月色》是网络式的,以感情作为线索,贯穿淡淡的喜和淡淡的哀,让学生体会如何将感情的起伏自然地表达出来。如《过万重山漫想》,作者的构思方式是辐射式和迂回式的结合:作者由现实的景物开始漫想,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进而想到历史上许多“第一个”,升华到“新三峡”需要无数个“第一个”,最后又回到现实的景中,首尾呼应,形散而神不散。《雄关赋》则是层进式的,从童年时期心目中的雄关写起,渲染对它的仰慕之情;接着写眼前所见,突出雄关的险要雄伟;进而生发开去,揭示出真正的雄关,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即信念。作者先写物,再写人;由物及人,由客观存在的雄关写到人们心目中的雄关,层层推进,主题深化。指导学生由生活之景或生活中的人和事展开联想和想象,模仿课文构思进行训练,可以由一棵树,一朵浪花,一件难忘的事等延伸开去,如《 畅想》等。
三是深入思考,进行再创作。如《我看荆轲》、《我看项羽》、《我看刘邦》、《读<过秦论>有感》等。读了历史评论,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如荆轲是千古英雄,但也有人说他是一介莽夫,因为没有充分的准备就去刺秦,使燕“始速祸焉”,你的看法是什么?学生对此兴趣很浓,有学生这样写道:
有人认为荆轲有勇无谋,其实不然。在“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顾笑”而解围,其为智也。更何况言出必行,反对侵略,其为义也;不畏强秦,“断左股”、“被八创”仍“倚柱而笑”、“箕踞而骂”,其为勇也,这种有勇有谋、有高尚品格之人何人不敬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