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我的作文辅导与江苏高考作文发生巧合

作者:徐 江




  我以为,当人们打算下机耕路抄近道时,他应该想一想自己的选择对不对。具体的路,具体认。切莫以为走的人多了,路成了,就可麻木跟随。(《高考作文辅导再辅导》徐江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185页)
  我以为,高考作文应该像这样辅导才有效,才有趣。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发生在2006年4月份的一件事。中语会在江苏徐州举办学术研讨会。有一位先生在大会上不点名地批判我对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当时我正坐在台下聆听这位先生的讲演,满以为他能够给怀有深切期待的中学老师作出什么高明的报告,到头来却是一堆陈谷子烂芝麻。他的报告是有关高考作文辅导的。这位先生再三强调,目前已迫近高考,要讲点儿有用的。于是他大讲特讲什么联想,联想就是由此想到彼。他把中学老师当成中学生了。江苏邳州运河中学、铁富高中的中学老师问我有何感想,我说这是一位“语文商人”,他兜售的是“高考作文阜阳奶粉”。因为他作完报告后,还真的说“发一个小广告,我的电话是××××××××,愿与各校老师沟通”。言外之意是欢迎大家邀他去作报告。讲这些,绝非是中伤他人,报复别人对我的批判。从天津那位辅导《路》的名师辅导,再到这位中语会颇有名气的先生的高考辅导,我是让读者反思语文界在高考作文辅导中到底辅导了些什么东西。前边在括号注释中提到的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作文辅导再辅导》一书,“高考作文辅导”就是指语文界某些名师的辅导,他们的辅导不及格,所以我要“再辅导”。我敢说,我若在徐州讲一讲,肯定比讲什么联想都受欢迎。因为我能超越中学老师的一般思维,给他们讲他们想不到的东西。
  2006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将举办“徐江语文教学批判会”。届时,我还会对语文界高考作文无效辅导进行再辅导性批判。但愿中学老师能够与我作理性对辩争鸣,以期明辨并清除高考作文辅导中的弊端。
  话再回到江苏省关于《人与路》的高考作文题,我在《中国青年报》看到这样的一则短讯:
  江苏省特级教师、栟茶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于树华老师分析认为,鲁迅的话体现了注重实践的精神。“有的人”的说法是因为大家都走这条路,反而机会丧失,需要敢于另寻新路,鼓励开拓精神。他认为,这个作文很有写头,考生应该能够写出相当好的文章来。
  今天上午11时30分,南京考生陆续走出考场,大多数考生都面露微笑,看来第一场考试并没有难住大家。
  金陵中学一名女生说,总体感觉很平稳,没有偏题,基本上都在复习的范围内。作文也比较好写,她是以“要选择好自己的路”为题写的。南京五十中的一名男生则写的是记叙文,写哥哥的创业之路,主旨是一定要坚持走好自己的路,哪怕再困难。
  对此,我感到很是悲哀。因为在这里看到的是我所预料到的“正常”,没有我所期盼的那种“愿景”。从老师对试题的体悟到学生的应对,跟我所批判的那位名校的名师所说一样。于老师对鲁迅名言的体会显然是狭隘的,比如“斩荆劈棘”的勇气、“前仆后继”的执着等等意味都在鲁迅先生话音之中。当然,对鲁迅先生话语如此作咫尺性理解,怎么可能有更深远的延伸呢?所以,他对“有的人”所说是批评人们挤在一起走那相同的路,提醒人们要独辟蹊径,这种思维本身仍然是一则“大众化”的思维。金陵中学女生写“要选择好自己的路”,这是前边所说“人生之路”或“成才之路”;南京五十中学男生所写,则近似乎前边所说“致富之路”,因为自己没有经验,所以只好写“哥哥的”。师生三人所讲,都忽略了这一试题的另一面思维。当然,我并不是说他们的思考是错误的,我只是说他们的思考都不是具有独特人才意味的思考。
  为了使读者完全、具体地认识我的辅导,下面将我所辅导的学生作文刊引一篇在这里,看他是如何将我的设计文本化的。
  
  草坪中的小路
  王 虹
  在我的生活中有无数的路,但有那么一条深嵌在草坪中的小路让我特别难忘。
  记得在校门前有一片草坪,刚开始的几个月,新生的小草绿茸茸,像一块翠绿的地毯铺在校门前,使学校增色不少。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一方草地变了样子,不知是谁“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导引人们把脚踏进了草坪,草坪上出现了斜斜的小路。小路一线草已经不如两侧密了,稀疏倒折,显然是几经践踏造成的。小路的两端一头通向校门,另一头对着马路对面的十字路口,那是一部分学生回家的必经之途。大家为了省事,抄近道从草坪中踩出一条小路。来来回回,大家有说有笑地在这草坪中的小路上通行。人们已经习惯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坪转为深绿色,而小路的小草已经枯黄,干干地伏在地上,这一条不宽但很明显的黄色小路与两边的绿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画面上看黄绿相间倒是很美。但我总觉得这里面有点儿不和谐。
  当草坪转黄,小路变化更大了,连上面枯死的草都所剩无几被磨平了,只有一丛丛的草根,突兀地上竖着,犹如人们发怒竖起的头发。
  一场大雪过后草坪恢复了统一的美,一片整齐的雪白,但很快人们便又重踏出了雪中的小路,还是那旧有的路线,白雪中一条灰黑的小路非常的明显。
  时间一晃就是一年,当第二年的春天草又绿了的时候,小路只能看到些许短短的草根还在顽强地立着,像是在向人们宣告这里也曾经是草坪的历史。望着这条小路,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里本不是路,走的人多了真的成了路,但走的人多了的路就一定是正路吗?
  这篇小文就很耐人寻味。“走的人多了的路”未必都是正路,显然是在提醒人们不要盲目地走大家都在走着的斜路、歪路。作者希望大家从“习惯”中清醒过来。
  我是南开大学文学院的教师,不能知道江苏的考生到底如何应试。我期盼他们能有更多的人在思维上与我共舞,不要都像《中国青年报》短讯中师生三人所说,而是写出以上刊引的答卷,甚至超越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