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解读

作者:张 波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要写成诗歌;②不少于800字。
  命题走向分析:去年题目有创新,今年为思辨性命题,同样让考生关注人生。
  
  江西卷
  题型:话题作文。
  题目、内容范围:雨燕孵化之后很胖,飞不高,雨燕的妈妈要求它加强锻炼减肥,这样才能展翅高飞。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题目自拟。
  要求:①题材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命题走向分析:去年作文题“脸”,为一开放性命题,好评如潮。今年回归平实,话题较为陈旧。
  
  四川卷
  题型:话题作文。
  题目、内容范围: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有人好问,有人不好问,以“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命题走向分析:话题范围很传统,新意不多。
  
  辽宁卷
  题型:命题作文。
  题目、内容范围:肩膀。
  要求:①不要写成诗歌。②不少于800字。
  命题走向分析:去年为命题作文,今年依旧。
  综观以上的内容分析,我认为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有以下特点值得品味。
  1、变中趋稳,返璞归真
  ①材料作文是主流。
  由于材料规定了具体的写作情境,使考生无法使用现成的范文,避免了复习中的猜题、押题,有利于考生发挥实际写作水平。考生要写好材料作文,必须明确材料提供的“显性”与“隐性”信息。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定向的筛选和提取,才能构思成文。在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思维品质。
  ②限制性占上风。
  仍坚持开放性与限制性相结合的原则。今年作文题有八个省是命题作文,在文体、字数、内容等方面有限制,这样有利于控制作文评分标准,增加命题的区分度和信度,但在写作角度、立意及手法方面均未限定,给考生以余地,有利于学生发挥其聪明才智。
  在具体限制点上不超纲,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又切中考查要点。如小作文的题干中对“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限制,如湖南卷就直接限定写议论文。
  加大试卷的难度及其区分度,是高考“选择性”功能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对引导教育教学改革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适度,因为适度才较为完美。所以,作文的开放度、区分度、难度都应当追求“适度”,既要有利于“选拔优秀考生”,也要“顾及绝大多数考生”。这是命题专家们已在着力研究的课题,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解读分析考试命题时关注的焦点。
  ③作文命题亮点颇多。
  从作文命题材料的形式看,湖北卷颇为新颖。一方面,可以增加考生选择、运用材料的灵活性;一方面,又可以加强提炼概括能力的考查。虽降低了辨析材料的难度,却加大了筛选、驾驭材料的难度。比去年广受诟病的命题,今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样有新意的作文题还有广东卷、福建卷及山东卷。
  ④小作文只此一家。
  小作文的设计突出单项性、短小性和片断性,考查学生的单项写作能力;大作文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大小作文搭配,使考查的体式、写作手法、思维能力更为全面。考前有关议论沸沸扬扬,结果只有重庆卷同去年一样,其他省市依然故我。
  2、内容平实,渗透德育
  从内容看,今年作文命题多为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全国卷、天津卷、浙江卷、江苏卷、辽宁卷都是如此。选择这一题材,在社会转型期道德水准有所下降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
  作文命题着意引导考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现象纷纭复杂,特别是在道德、思想方面是非曲直有时难以辨认。这对学生判定是非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好大作文,从审题到立意,到成文,其间融合了开拓与反思,有一个加深认识、充实思想、超越自我的主体意识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这一设计不仅引导考生去关注社会现象,而且要开动脑筋,提高鉴别是非、分辨真伪的能力。
  3、加大了思维考查力度
  近年来,高考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及要求,大都偏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诸如辩证思维能力,今年的作文题也不例外。
  今年大作文加大了思维考查的力度,考生对材料进行辩证的分析才能有力地证明观点。平时写议论文习惯于“材料加观点”,不善分析的考生,以及认识肤浅、看问题片面的考生难以写出高水平的文章。同时,给辩证思维能力强的考生一个脱颖而出的良机,利于形成良好的区分度。
  作文命题重思维能力的考查,给作文教学以深刻的启迪:一是作文教学要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二是作文教学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握规律,指导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4、对作文教学导向性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由此看来,只要我们从学生心理和生活实际出发,就能拨动学生心弦,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
  叶老说得好,“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学生只有乐于作文,才能作好作文。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下点功夫去找寻学生作文的“兴奋点”,令学生乐写、爱写。因为兴趣是学生作文的诱发剂,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内动力。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能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
  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实际,涉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蕴藏,从而触发他们情感的神经。要唤起学生创作的冲动,关键在于使学生都能够乐于“倾吐”,都能够积极地挖掘“生活积累”来主动“倾吐”。因此,作文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写最熟悉的人或事物,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情感的神经,让学生说想说的话,写想写的事,论能论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启文思,写出好的文章来。
  关注教材,开发能力。众所周知,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大都是集独特的写作技巧、崇高的思想境界、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因此,关注教材,利用教材,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使读写结合;又可走出课本,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纠正学生作文舍近求远、空洞无物、无从下手的弊病。让学生借鉴课文中作者的观察、取材、立意、谋篇、布局乃至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从中学些“章法”、“技巧”、“套路”,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