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选准与文本对话的切入口
作者:葛维春
2、从不合常情处入手
文学作品往往是用“这一个”来表达人类共性之理反映人之常情的。按照人之常情结构文本是艺术创作的规律。故事可以离奇,手法可以创新,人物可以虚构,唯独一切皆应合乎常情,即使表面的反叛,亦应有常情的铺垫。奇幻如《西游记》,表现的也是神怪世界里的“人之常情”。如果文本中出现不合常情之语,则应格外留心,往往是作者有难言之隐或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情外之情。读者就该停下脚步,耐心倾听,耐心思考。
余秋雨《道士塔》中痛惜敦煌文物流失,情不能自已,恨不能与强盗于长城脚下决一死战,但是文中在写到文物时,却突然冒出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如此“犯傻”的话要表达什么呢?原来是作者对文物的被毁痛心无比,忍无可忍,爱护文物心切,情急之下就说出了这样不合常情的话,是痛之极爱之深的生动表现。
3、从语言陌生处入手
文学作品中常有一些不合常规的令人陌生的语言,这些陌生的语言,不仅仅是作者对艺术创新的努力,而且往往饱含着作者别样的情感与意蕴。比如:“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郑愁予《错误》);“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月亮升起的晚上响起”(席慕容《乡愁》);“咣地一声,黑夜就到了,一个昏黄的方方的大月亮出现在面墙上……”(王蒙《春之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这些“陌生”的语言是读者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绝佳话题,由此不仅可以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而且可以进入作者创造的崭新的艺术世界。
五、从创作空白入手
“空白”是指作者在创作中,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省略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读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发现创作空白,就找到了与文本对话的窗口。
1、省略
文本中有形或无形的省略,都是读者介入文本的艺术空间。有形的省略往往用省略号表示。例如鲁迅《祝福》中的“可恶,然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原来发此……”,曹禺《雷雨》中的“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句中的断续省略,都是含义丰富的空白。在此空白处作出补充、联想与想象,即可领会作者的不言之言,丰富文本的内涵。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虾皮熬白菜,嘿!”虽然没有省略号,但这“嘿”字也是一种无表达的表达。如果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的方法把“嘿”字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那么,这句话可变得丰富,诸如“虾皮熬白菜,好啊!绝啦!妙极了!人间美味!那还有什么好说的!……”由此品味即可体会出北京人的易于满足,自得其乐的心态。北京大白菜饮食文化的传统习俗,都在一个“嘿!”字中透露了出来。
2、中断
连续叙述的中断,戛然而止的结尾,隐含着的悬念,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莫泊桑的《项链》在叙述路瓦栽夫人以十年的辛劳偿还三万六千法郎可怕的债务之后,突然中断了叙述,插进了一段感慨:“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副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人生多么奇怪无常啊……”这一连串的感叹和诘问,明显表达出作者对于人生的偶然性造成的主人公的命运悲剧、人性扭曲而产生焦躁不安。至于小说结尾于“我那一串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处,戛然而止,这种出人意料的突然中断,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令人情不能自已,思不能自止,由此联想开去,突然大有收获。
3、隐喻
隐喻与象征是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法。隐喻提供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新角度和新途径,它把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形象的熟悉面貌。它在建构话语和文本意义的同时,也建构了人所置身的世界,扩大了人的认知范围和认知方式。用隐喻与象征手法创作的文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例如,房龙的《〈宽容〉序言》,文中的山谷、老人、小溪已不是现实中的老人与小溪,而是经过作者眼中的山谷、老人、小溪到作者心中的山谷、老人、小溪再到笔下的山谷、老人、小溪转换和提升的隐喻——“在宁静无知的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因怀疑而探索外部世界的村民被杀害;可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人皆曰“可杀”的异端被人们树起“勇敢先驱”的墓碑,他又成了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的溪谷缓缓地流着……”这样一个隐喻结构,简直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缩影。如果能引导学生从文中物象和人类文明的某些理念之间的相似处入手,即可破解隐喻的密码,领悟象征性的主题。
4、冗余
简洁是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但是在一些经典的文本中却常常出现一些冗余的“废话”。若能从这些“废话”入手,往往可以读出丰富的意义信息和情感信息。例如《社戏》中有这样一段:“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可谓啰嗦至极。“一向简洁如洗的鲁迅,为何突然在此废话连篇?”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思索即可惚然大悟:这啰嗦之中,更好地表达了一种心理感受,因为孩子们的焦急等待,时间被拉长了,有一种度日如年之感。至于《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重复而冗赘的句子,更是传达出百无聊赖之中无限寂寥的人生况味。引导学生从此处起步即可走向作者“沉沉秋夜”的深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