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师范院校语文教育的缺陷
作者:李发舜
纵观当今,中文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在急剧萎缩。有调查显示:2006年,文科中的中文、哲学、法学专业就业率下降五成以上。出现这种局面,概括起来有三大原因:一、盲目办中文专业,人才市场严重出现供过于求。根据国家教育部近几年公布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大致情况如下:普通本科院校640余所,普通高职院校960余所,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220余所,国家审定的分校办学点200余个。以上不包括我国的军事院校,共计各类学校1800余所。经初步了解,这些学校为了让招生门类齐全,大多设有文学院、文理学院、文法学院、文史学院、中文系等等。这些设置的学院表面上看起来五花八门,但实际上招收的学生主要是中文专业。因为这个专业办学成本极低,不需要过多的设备和精密的实验室,只要从外面招聘一些学中文的老师,从有关渠道购进一些有关的指定教材,再安排一间大教室就OK了。据初步统计,每年中文专业的招生总数在10万人以上,其中师范专业的招生人数就占了一半以上。另外一半中文专业的学生,为了多获得一条就业的渠道,大多数都参加了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测试等课目的考试,到毕业前夕均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10余万人抢夺教师岗位,不出现供过于求那才怪呢!二、众多的成教、自考中文毕业生进军教师岗位,他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竞争队伍。他们在当年高考中虽然失利,但极为重视后来的努力。他们在大学的学习中,卧薪尝胆,暗下决心,与全日制的“正规军”们展开了激烈的拼搏。他们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综合技能。我曾在一个深冬的夜晚去查看教室,看到我教的自考班上的好几位同学还在那潜心学习。我在与他们交流时,有位同学说:“在高考时我输给了他们(指全日制本科生),争取在毕业就业时赢回来。”我激动地在他肩上拍了一掌,说道:“好样的,你准行!”我从近几年的就业信息中得知:无数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岗位,被许多的成教、自考毕业生抢滩成功。三、学生源开始自然减少,教师岗位也随之减少。200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国家人口普查部门发布一条重要信息:截止2005年底,我国小学生人数锐减381万,2万8千所小学从此消失。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初中学生人数也在开始减少。由于教师岗位减少,许多学校引进师资的条件在不断攀升。我曾与我所在地某区的几所重点中学、市示范学校校长交谈,从他们口中得知:2006年以后,再引进语文教师,或是接收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博士学位。
为了让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能顺利就业,并适应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的需要,我建议师范语文教育应进行如下一些改革。
1、培养一支热心研究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师队伍。现有少数教师,占用的编制是中文师范专业的岗位,却做着与中学语文教育风马牛不相及的学术研究。我曾见过几位教师的研究课题,如:《鲁迅杂文中的‘四字句’研究》、《湖北邓村方言索源》、《林黛玉生病原因探微》、《巴尔扎克生卒年考商榷的再商榷》等等。这些研究把它作为个人工作业余的一种消遣,倒无可厚非,但作为我们要培养新世纪的合格语文教师,这些研究未必能派上用场。真正要对师范语文教育负责,要强行规定在岗教师每个学期必须深入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做二至三次的细致调研。
2、改革课程设置,组编与中学语文教育密切相关的教材。本人将我校中文师范专业设置的课程,与其他综合性大学非师范专业的课程进行了比较,却看不出有多大区别:
A师范大学中文师范专业: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民间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外语言比较、中文信息处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新闻学等
某某大学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等
某某科技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汉语教学、写作等
从上述情况来看,其主要课程,三校设置大致相同。惟一有所区别的是,A师范大学中文师范专业,多设置了一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至于《中国古代文献学》、《中国民间文学》、《中外语言比较》、《中文信息处理》等,只是一个稍作扩充的讲座而已,对当今的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并无多大帮助。
我们再把中文师范专业的某一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与中学语文课本作一比较,就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吧: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高中《语文》课本,共收录从先秦到近代古诗文100余篇。如《隆中对》、《出师表》、《望岳》、《鸿门宴》等优秀传统篇目,皆录其中。我们师范大学中文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均无一遗漏地收录了初中、高中的全部古诗文篇目,再增加一些新的选文,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几个时间段一划分,下面加上前贤们的考证、注释,便成了师范大学中文本科专业的教材。至于该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的有关内容是否重复,大学的古典文学怎样与中学古文教学进行衔接,如何开展中学古诗文教学等等,大学教师是不去研究的。这种课程设置、教材配备、教学模式,其实与综合性大学培养模式,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了。以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不具有任何师范特色了,更谈不上具有“鲜明”的师范特色。如果不再加大改革步伐,很可能是:别人综合性大学的东西我们没学到,自己的“师范特色”却丧失殆尽了。
3、建立稳固开放的教学实训基地,培养和积累学生工作经验。我建议在全省范围内,选择30—40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初、高中学校,作为中文师范专业学生的实训基地。在不影响双方教学的前提下,建立一种互利互惠的双赢的合作模式。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师范大学的自身优势,为这些学校的各科教师进行订单式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这些学校反过来又可以将他们宝贵的教学资源向我们的学生全方位开放,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我们的学生带入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实训,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极佳途径。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