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语文对话教学的特点及教学原则
作者:蔡朝晖
二、语文对话教学的教学原则
(1)生活性原则。对话教学把学习看成一种特殊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学习者有权发表意见,有权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在语文对话教学中,要努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在教学设计前,要充分了解学情,以学定教;课堂中要从学生的情感、见识、生活实际出发,设置生活化、情境化的学习场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其充沛的情感,让更多的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幸福地获取知识,智慧地创造,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去感悟、分析、思考,并发挥联想和想象,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玩味义理”,“咀嚼滋味”,体悟真善美,不断丰富自我主体的精神世界;要让学生与社会对话,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吸取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良好习惯。
(2)开放性原则。对话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途径和依托。只有对话,才能体验;只有体验,才能生成;只有生成,才有发展。而体验、生成、发展都具有开放性。因此,语文对话教学的时间、空间、内容、答案都是开放的,对话的触角也是多维开放的,与学习者的经验联系在一起。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前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用他们自己的眼去触及,用自己的心去抚摩作品。其次,要重视文本意义的开发与生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本的意义,不断补充或修正内容;文本是一个阅读的起点,不是阅读的终点,要留给学生拓展的空间,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发挥文本意义的多义性。其三,要珍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与理解,尊重“前理解”,大胆开展平等开放的对话交流,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形成对话场,让学生的个性在碰撞中得以张扬,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得到提升,在交互的动态开放过程中建构个性意义。
(3)全息性原则。全息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语文学习中,一部书、一句话、一个字词都是一个世界,“任何言语的意义都离不开一定的语境。一部文学作品的言语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其中每一个词句都与其他词句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都有自己赖以存在的特殊语境。由于语境的压力,词句常常会产生原来并不具有的意义。只有把言语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理解,去玩味,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它们所包含的特殊文学意味”。语文对话教学必然且必须覆盖言语的全部关系及其所映射、所敞开的整个世界,从而促进以语感为核心的语文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贯彻全息性原则,阅读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察己”“以意逆志”,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整体观念,还要树立“大语文教育”的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接受走向生成,即语文教学必须与人对生活世界的认识与人的精神文化建构相统一。写作教学要立人和立文相结合,拟题、取材、立意、结构谋篇、语言表达全面观照。
(4)审美化原则。审美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观照。对话主体在对话过程中,运用强有力的言语材料,直接对人或人类的生命存在本身进行塑造、规范和引导,以促进人的审美化发展。“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是“文本优势”,审美教育功能是语文对话的要义之一。语文对话教学要以“美”为抓点,采用“读美文”、“析美词”、“品美句”、“赏美景”、“感美情”等方法,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挖掘文本之美。写作更是发现、感悟美,表达美的过程。应做到求知与求美的和谐统一,求善与求美的和谐统一,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和谐统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愉悦的欣赏、表达中吸收人类文化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5)实践性原则。“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对话教学对话离不开实践。所谓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就是在生活世界中学习言语并将言语学习融于生活世界。实践不是授受,也不是训练。实践是智慧文化观、素质教育观的表现,它对应的是人的生活智慧,目的是提高素质。实践性原则要求对话教学还学生以实践主体地位,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
(6)创造性原则。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语文对话教学过程中,要变“知识文化观”为“智慧文化观”。全力营造一种支持学生言语创造的环境,运用创造教学的策略,以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培养言语创造能力。语文对话教学不能只培养知道知识——“我有知识型”的学者,而要致力于造就追求深刻知识——“我懂知识型”的思想者。要变“摹仿”为“创造”,提高创造思维品质。特别要通过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和个性化写作、多角度立意培养创造思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