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关于作文障碍的克服

作者:赵沛林




  法国的维克多·雨果在凝视一朵小花时联想到,花开处曾是一座喧嚣了30年的大剧院在两年前被焚毁留下的废墟,由此想到一物之生有待万物之催,30年的狂笑,30小时的烈焰,再加两度春秋,然后才有他所见的小花和所写的结尾:
  “对善于观察的人,最渺小的事物往往就是最重大的事物。”(雨果《雏菊》)
  这类结尾置于文章的开头,似乎也不少见。再看居里夫人曾经写过的一段结尾:
  “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这个结尾短小而深邃,自然,是现代人类的神话,这就把远古的人和现代的人连接起来了。我说过,自然的一切都是好的,不好的都是人造的。居里夫人发现了重大的“镭”,放弃了专利,却执着于研究自然甚至皈依自然的理想。这里的暗示意义不可谓不深远。
  语言平淡——写作时应时时面临读者,处处心仪极致,孜孜步武先贤。务求词达心意,语表胸襟,笔走天地,如影随形,语不惊人死不休。事实上,错不在平淡的语言而在平淡的思想情感。有多少好文章都是以平实的话语与深邃的情理相结合写成的啊!没有情感要抒发,没有思想要申说,勉强写来的文章,即使堆砌大量的辞藻也无济于事,而有了源头与活水,辞采与格调、富丽与素朴,就不难定夺,不难塑造了。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语言储备的问题。所谓文才的修养又并非朝夕可就之事。毛泽东曾提出过学习语言的三条途径,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第三,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我想补充个意见,就是从练笔,特别是从写诗中学习语言。读些举世公认的名诗,也写些抒情写意的诗歌,从中积累语汇,凝练辞采,积淀意象,陶冶趣味。毛泽东的散文和诗歌成就已经做出了范例。
  
  点滴建议
  
  余下的两节,都是写作的辅助方面产生的问题了。
  书海迷途——首先,为何读书?有功利说,有明智说,有娱乐说等等,事实上书的分类也大体如此。所以,读书显然是应有选择的。当代社会,书山文海,信息如潮,这就格外需要我们的精明选择。不仅要选择类别,更应选择等次。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克服二是建设。要克服我们流连娱乐、降低趣味、盲从导向的倾向,同时又要建设我们增知益智的读书生活。订好计划,争取每天都读些经典著作和知识读物,积土成山,集腋成裘,日子多了,知识、智慧和能力也就塑造而成了。否则必将随着当代纷纭迷乱的生活杂务荒废青春,虚度时光,日后临到考核评价之际,悔之晚矣。这里提到经典,是有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为什么阅读经典》为证的。同时,我也相信,经典以一当十,如临高望远,自然远胜于凡庸之作堵塞视听。
  无处切磋——以文会友,不亦乐乎。同学之间,师友之间,赠答之际,议论之际,都可自觉地切磋技艺,探讨文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长补短更可磨练性情,何其有益呀。当然了,如果日长月进,达到发表的水平,就应积极投稿,一搏文名,那样更可印证自己的选择和奋斗的成果,岂不美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