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王世龙
从这个意义上出发,通过“校园文学大课堂”建构知识框架,以文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学习的最佳情境,真正使学生被动的学语文变为主动地追求,使封闭的小课堂变为开放的大课堂,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3、“校园文学大课堂”的教学思路
在新课标中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说:“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这为我们设计“校园文学大课堂”提供了目标与依据。“在新课程中,语文课本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只是一种教学媒体;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限定场所,只是提供一种时空。开展校园文学活动,也就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活动,反过来说,校园文学活动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语文教育丰富多样内涵与形式,甚至有时校园文学活动就是语文教育的实践形式。”(黄伟《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发展》,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10)校园文学活动不受时间、空间、教材内容的限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各种技能训练。可以说,校园文学实践活动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单一课堂教学难于企及的。虽然“校园文学大课堂”不受过多的局限,但决不能无目的的“放羊”,而是要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教学进程的不同去整体设计,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有“静”有“动”,有机结合,形成真正的富有艺术特色的“大课堂”。
校园文学活动内容丰富、广泛,主要有:以丰富知识为主的活动,如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作,开展各种专题讲座等;以开发智力和训练能力为主的活动,如演讲、辩论会、故事会、朗诵会、写作竞赛、写日记周记、写读后感、写游记、社会调查、访问记、写文艺评论、缩写、改写、扩写等;以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熔于一炉的交叉相融性活动,如办手抄报、出墙报板报、自办文学社报刊、校园小品(课本剧)编导与演出、语文游园活动(如猜谜语、对对联、联词联句),军训活动等。
校园文学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广泛性,决定了活动形式及其教学活动小模式的多样性,例如:问题—解决式、课题—研讨式、话题—对话式、专题—创作式、主题—表达式、游戏—参与式、景观—游览式、生活—感悟式、社区—服务式、科学—实验式、事件—调查式、新闻—访谈式、文本—鉴赏式、体育—训练式、网络—搜寻式、技能—操作式、劳动—体验式、方案—设计式、文艺—表演式、书报—浏览式、影视—欣赏式、口语—交际式、任务—合作式、情感—交流式、情境—陶冶式、学科—渗透式,等等。这些活动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评价中的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多元评价、动态评价,评价重过程、重情意、重个性、重发展、重主体整体素养的全面衡量。(参考彭小明的《论活动教学模式》,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12)为设计“校园文学大课堂”提供了基本样式与依据。
根据活动内容不同点可以采用不同活动教学模式设计操作方式与步骤,从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到学校大型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如选择参加全国性的作文大赛,可以先进行全校性的作文竞赛,要由学校或教研组指定几位老师负责,出好参赛题目或确定题材范围,安排竞赛时间,然后组织阅卷、评选,先评出校级奖次,公布竞赛结果,然后推荐佳作角逐全国级大奖。这样层层选拔,既锻炼了一般学生,又能选拔出人才。
再如,教学当代诗歌单元,假如用1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先用2课时指导阅读教材上的诗作(诗歌韵律的特点重在读,切勿逐句分析),交给学生学习任务与方法;可以用1课时指导学生整体了解诗歌的特点及创作方法;可以用1课时与古体诗比较语言与形式的不同;可以用2课时去阅览室摘抄喜欢的诗歌并写出理由,然后展览;可以布置学生用课外时间研究一个当代诗人并写出评价性文章;可以用2课时全年级联合组织诗歌朗诵会(按小组、班级、年级层层选拔),同时邀请当地诗人作诗歌讲座;最后,让学生模仿写诗,互评互改,班里选出,指导学生编辑一期文学社“诗歌专号”。这样从“阅读—感悟—知识—活动—思考—写作—生活”去整体设计,实施教学。
最后,在“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策划、导演、组织者,要打破教师所教班级的独立性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同一年级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同一年级教师要集体备课,围绕教学内容与目标共同策划设计教学方案,做好活动准备,主导实施步骤,做好组织、管理与参谋,形成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动态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语文课上得生机勃勃,使语文学习充满无穷的乐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