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王世龙
自1997年中国语文教育展开大讨论以来,语文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单一的“工具性”逐步与“人文性”相整合统一,开始注重“人文教育”“文学教育”“生命教育”等被“应试”忽视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标准与开展新课改以来,多版本的语文教材力求反映新的教学策略,表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色。尽管有许多语文教学专家和具有先见之识、勇于创新的一线语文教师做了许多探索,然而,如何进行这些新观念的语文教育,在当前的教学中还停留在表面上,在基层学校大多数语文教师那里似乎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无动于衷,甚至抱守残缺,观念与实践、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如何在具体教学实际中建构一种多元化的、开放灵活而切实可行的语文教育方式,能为教师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思路,避免新课改中所出现的一些弊端和不良倾向,是当前一个急切需要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校园文学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翼,他联系着教育与文学两大领域,是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美育教育、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的地位。实践证明,校园文学活动,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以校园文学活动为突破口、切入点,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大课堂”,特别是通过文学阅读和创作活动,对于发展学生自身心灵,完善自我,具备文学修养及人文素质,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说这是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合点。
我在主持“十五”国家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批准文号:01BZX052)子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中,通过对参加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开展校园文学活动的调查研究,总结、整合校园文学教学资源,探究校园文学的教学规律,提出了富有文学艺术色彩的“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思路。
“校园文学大课堂”要围绕新教材单元(模块)设计语文教学,同时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彻底打破过去单一的讲授课文方式,也就是说,如何使教学内容在校园文学实践活动中得到解决。如:山东省实验中学王岱老师策划的“阅读·思考·创作”活动课,把所教两个班学生分成8个组,每组一个专题,明确学习任务与教学目标,教给学习方法,与教材内容结合,拓展课外名著阅读,用一个月时间,辅导10课时,最后各组展示成果(展示课2课时,每组轮流汇报,有小品演出,有多媒体介绍,有作品朗诵等),把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达到了阅读与写作的目的;江苏扬州中学树人学校苏万马的“扬州文化系列读写教学设计”;湖北松滋四中陈发会的“温馨母亲节”专题写作课,张旭的“尺水兴波话开篇”不同文体的作文开头指导课;江苏常熟昆承中学钱建江的“作文修改课”,广东连州中学颜笑的“燕喜文化寻根”活动课(挖掘本校历史文化资源,开展阅读与写作活动)等等。成功的“校园文学大课堂”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改变了枯燥的语文学习环境。
提出“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方式,并非换汤不换药,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弘扬优秀的教育思想,整合各种理念,力求探索出一条适应语文教育本真的思路。
1.“校园文学大课堂”的命名
“校园文学大课堂”本质上也是“文学大课堂”“语文大课堂”,而为什么非要称为“校园文学大课堂”,这里要搞清“校园文学”在教学当中的内涵与外延。我们所研究的“校园文学”,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而是围绕着写作目标而开展的校园文学活动,它以写作为中心,向外展开,包括阅读、社会实践、生活体验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用递进关系可表示为:
校园文学大课堂→文学大课堂→语文大课堂
2、“校园文学大课堂”的理论依据与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而综合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新课标还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这些言论中我们看到,校园文学活动正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由此看来,校园文学活动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应充分发挥实践活动性强、自主性强、综合性强的优势,为高效的语文学习开辟路径。语文新课程讲求语文学习的感悟和体验,倡导“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倡学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语文新课程对语文学习的这些要求与倡导,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得以实施或实现。校园文学活动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发表多少作品、培养多少作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包括教师本身),研究如何将校园文学活动纳入语文教学之中,吸纳整合各方面关于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新方法,融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艺术(美育)、人文教育等校园文学活动之中,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面对学生年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即根据目标、内容的不同,构思生动的富有文学色彩的教学策略,从而构建一种理想的具有全息思维的大语文教育模式——构建模式,而又超越模式。“校园文学大课堂”认为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按知识逻辑顺序编写,其传授教师仍按传统习惯教学,较少地考虑学生心理成长接受程度及“活动”的展现形态,不适合学生学习,所以要调整、改造、补充教材,开发资源,以适应活动教学的需要。
既然是“校园文学大课堂”,本质上还是要从“文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但不拘泥于“文学”,而最后又要落脚于“文学”。之所以从“校园文学”作为切入点去构建“语文大课堂”,是因为“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凭借艺术的魅力,美的感染力,把真、善、美的艺术形象通过娱乐、审美感染着人。文学阅读与写作是诉诸心灵的,是人的情感需要。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富于幻想、天真烂漫、好奇好动、渴望求知等成长的心理特点,最容易喜欢文学。在文学阅读中认识事物、体验世界、追求美好;在写作中,为了自我表达宣泄自我而完善自我,使心灵得到升华——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积累到构思以至成文,需要运用观察、体验、想象、分析、比较、概括等智力技能,需要语言的储备与表达,在语言的探寻中得到了精神的净化,人格的升华,进而提升了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因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