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写作教学应凸显读者意识
作者:胡根林
日本尽管不用“读者意识”的说法,而提对象意识,但其含义是相同的。对对象意识培养的重视是日本写作教学一大特色。无论是现行《学习指导纲要》的目标、内容设定,还是具体的学校教学计划中,从低年级起就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对象意识训练。如《学习指导纲要》中规定:“(低年级)一边考虑对象和目的,一边写。(中年级)对应不同的对象和目的,能够注意段和段间的相互关系,把调查的事清楚明白地写出来。对应不同的对象与目的,恰如其分地表达。(高年级)对应一定的目的和意图,把思考的事有条理地写成文章,养成考虑自己表达效果进行表达的习惯。对应一定的目的和意图,把自己的思考有效地进行书面表达。”他们还把“培养对象意识”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他们认为,语言表达的目的可以分为五项:报告、说服、感动、导致行动、娱乐读者,因此写作必须要有对象意识,即使没有别人也要给自己看。如关于旅游,若写给父母看,就要以汇报为目的;写给兄弟看,主要以介绍为目的;写给游客看,则要以愉悦为目的了。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表达方式自然就不一样。
四、“读者意识”的培养途径
1、提倡交际写作
这些年,我国语文教育界对写作教学的探讨很是热闹,提出了“生活作文”“真实写作”等命题。如果说“生活作文”主要关注的是“写什么”,意在解决学生作文内容贫乏,语言干瘪的问题,那么“真实写作”则关注了写作的整个过程,是一种新的写作教学观。什么是“真实写作”呢?李海林认为它包含四要素:①真实的写作任务;②真实的写作对象;③真实的写作环境;④真实的写作成果。“真实写作”视写作过程为主体间的交际过程,因此实际上就是交际写作。对于“真实写作”是不是写作教学的根本出路,学界有不同的声音。但笔者以为,这至少是写作教学的新思考。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来看,真实写作实际上就是交际写作。交际不但可以指和他人的交往,还包括和自己的交流,但其交际过程是真实的。“真实写作”的命题蕴含了很强的读者意识。
与“真实写作”相联系的是实用写作。实用写作是最明显的真实写作。写作“练为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变化,日常的写作活动越来越频繁,实用性文体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正确、清楚、简洁的表达成为必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西方各国都特别注重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以德语教材为例,在写作练习中,几乎没有什么吟风弄月的散文题材,练习项目大多是科技说明、参观报告、职业调查、民意测验、采访记录、新书评介、商品广告、个人履历之类的实用题材。
日本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在战前重视文艺作品,战后由于“传达社会信息”的需要,记录、书信、说明、评论等实用性文体被置于重要地位,这说明作文的社会功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受到了重视。
不管是“真实写作”还是实用写作,其共同特点都是任务在先,真实而明确,是一种任务型写作。
2、重视自由写作
这里谈的“自由写作”不是当前作家们追求的无外在势力干预的一种写作状态。而是立足于写作教学,要求教师尽可能减少写作限制,有意识地增强学生写作的自由度。前面我们提到,研究实验表明,减少教师的限制,提倡自由写作可以增加学生读者意识的展现机会。
在我们看来,“自由写作”的“自由”体现在以下方面:
写作主体自由。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的程序是教师讲授写作知识,剖析范文,引导鉴赏,然后命题、写作、批改、讲评。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位置,没有创作主体的自豪,缺少诉诸笔端的冲动,更不会产生一吐为快的欲望。而自由写作则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写作的激发者而不是主宰者。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心灵的开放,解除不良因素的心灵枷锁,激励学生勇敢地表现自我,努力培养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满腔热情地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直面自我。
写作过程的自由。首先是命题自由,少给限制性命题,多给开放性题目,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写作空间。美国的作文教学有一种盛行的做法,就是“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儿童自由选择,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正相信和关心的”。由于作文放宽了形式方面的要求,写的是学生想说的话,因此“各种随笔、随感录、日记等形式的小作文数量大增,大大提高了作文实践的次数”。其次是写作形式的自由。大多数教师都要求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内写出一篇有头有尾结构完整的作文来,并让学生按照一定“规矩”(诸如写作模式、开头结尾、谋篇布局等)去完成写作。这种做法势必造成学生写作的机械化,写出的文章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灵气。还有写作时间自由。“限时”的做法培养考试临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来看是无可非议的,但片面强调“时间——量”的简单做法,忽视了“质”的高要求,扼杀了学生作为人的自主和谐发展。最后是写作地点的自由。要想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必须把学生引向实实在在的生活空间,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的多姿和品味生活的丰富内涵,不断拓展生活视野和情感世界,丰富人生阅历,积累写作素材。
与“实用写作”相对的“文学写作”最需要这种自由的精神。在自由写作过程中,学生与虚拟的特定读者对话、交流,表达思想,释放感情,提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
3、帮助学生拟定假想读者
一般说来,学生刚接触一个作文题,往往觉得无从下笔,硬着头皮泛泛而谈,自然难以写好。但是,如能围绕题意,帮助学生拟定假想的倾诉对象即读者,学生写起来就不难。应该说,这是指导学生建立“读者意识”的重要方面。比如《谈学习》这样的命题作文,可以假想文章的读者是些为学习太难而烦恼的人,这样谈的重点就是如何化难为易,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改变现在的学习方法。如果假想的读者是学习刻苦但成绩不佳的人,那么文章的重点就是如何复习应考,如何掌握解题技巧。如果对有些同学“读书无用论”很有看法,那么也可以假想这些同学是文章的读者,从个人的就业、生活、修养及国家建设的角度,用身边的事例谈谈学习的意义……由于有了“读者”的存在,学生就能明确写作重点,就会娓娓叙来,显得驾轻就熟,从容不迫。
4、多途径发表学生作文
传统的写作训练是学生写,教师批阅。学生作品的“读者”是特定的,但并不真实。教师并非是作品的真正读者,最多算是“泛读者”,其真实身份是评阅者。这样的写作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心智活动和交流欲望,消解了其表达的内在动力。
“发表”是学生面对真实读者最好的途径。发表形式可以多样,作品在报刊上登载,叫发表;在电台、电视台播发,叫发表;在学校文学社刊物上刊登,叫发表;在墙报上张贴,叫发表;在学生间互阅互评,叫发表;作为范文由教师朗读出来,也叫发表。可以这样说,学生写作过程一旦完成,公之于众,也就意味着发表,便拥有了读者。一般来说,作者都非常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意见,这样一来,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去尽力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这就是“读者效应”!
五、小结
当前写作教学中一大困境是学生写作时心中没有读者对象,也不清楚自己是什么身份,因此往往感情无法定位,没有倾诉对象,写作的激情也调动不起来,只能硬着头皮去堆砌,造成学生厌写,老师怕改。
树立“读者意识”,就能做到心中有人,找到一个与自己倾诉与交流的对象。这相当于为自己设置一个话语的“情境”,从而活跃思维、激发情感、有的放矢、从容行文。
树立“读者意识”,就能顾及和尊重不同群体和个人的阅读心理、审美习惯和认知水平。写作的意义就是把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告诉人家。作者与读者的信息差是作品存在的重要价值。因此古人说:“前人已所言,众人所易知,摘拾小事无关系处,此三不必做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有我的发现。别人疏于注意的地方,我有所发现,这就是一种不可重复的独特体验,写下来就是一种价值。
树立“读者意识”,就能做到在行文中时时注意与读者沟通交流,语言亲切、富有人情味。
树立“读者意识”,就能获得养成为他人着想的契机。为使对方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更易接受和认同,必须充分体会对方的心情、感受、接受程度。这种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表达效果,更有利于良好的人格和修养的形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