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几点反思

作者:李潇琳




  2006年9月10日《长沙晚报》星期天版整版介绍了宁乡县玉谭中学语文教师彭亚。他从不参加各类教学比武和论文评选,教授《阿Q正传》,45分钟的课15分钟讨论问题,10分钟看教材,剩下的是阅读及做历年高考试题。彭亚的口头禅是“学生是枪手,高考就是靶子,每天都要去打靶!”其语文课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做高考作文题和高考试卷。该师执教14年,送过6届毕业班,所教班级年年语文名列前茅,学生中先后有6人得过作文满分。彭亚在突破传统教学和顺应升学考试的夹缝中找到了立足点,正像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在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证明一样,却有着说不出的尴尬。应该说,“彭亚现象”是个别的,大部分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按部就班地学,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指向哪,教师就带着学生义无返顾地奔向哪。没有兴趣,没有爱好,没有个性,课堂教学和重复性的考试变成考察学生是否掌握要求内容的载体。教的过程被简化成信息的口头传递,而学则被简化成通过一项考试。
  剖析现今语文课堂教学,矛盾依旧重重:知识容量大与单位时间不足的矛盾;教学形式与教学质量的矛盾;教学互动深化不足的矛盾;课内与课外知识有效衔接与融合的矛盾;个体参与程度与整体参与程度的矛盾;学习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指导;被动学习与测试评估中强调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矛盾……矛盾越激烈,引发的危机就越深重:学生不爱上语文课,不喜欢学语文。教师捧着教材,大纲和各式教参越来越无所适从。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地重复强调多读多写,可算起阅读量,少得可怜;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约占总分值百分之三十五的阅读理解题做下来得分率总不尽如入意;写作文的学生头痛,改作文的老师心烦……
  约翰·牡威(John-Dewey)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那么,我们离此目的究竟还有多远?怎么做才能逐步拉近这个距离并最终达成目的?对此,确实需要认真反思。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关于学生
  (1)长期以来,受传统授课模式影响,学生只是听课,记笔记,记忆知识内容,很少参与甚至没有参与教学的讨论和行动,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是学习过程中的客体。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进而逐步弱化了自主探究能力,思考解疑能力。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一条途径,即学生成为中心,变成学习过程的肢体,从探究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到自主解决问题一条龙完成。
  (2)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从出生便沐浴在大语文环境里,又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阶段的专门教学,为什么仍有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头痛,学不好?美国有一项研究调查了洛杉矾的849名八年级学生,在一项全国的数学测验中,他们每做出一个正确答案就得到一美元的奖励,结果发现,他们的成绩提高了百分之一十三。研究者Harold和O’Neill认为,这个研究给我们启示: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或许有些学生明明知道一些东西的正确答案,但是他们往往缺乏证实答案的动机。(Colvin,1996)很明显,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不爱学或学不好语文是缺乏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进而导致无法自律学习。早在1993年,美国心理学会就提出了一份《心理学在教育上的应用》报告书。报告书确定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具有12条基本原则,涉及设置目标,创造浓厚积极氛围,激活并保持积极的情绪,增加反馈策略来影响学习内在动机的构建,显示了明确的激发课堂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2.关于教师
  (1)传统课堂教学中,传声筒,代言人成为教师的角色定位。一方面,教师依赖于课本,教参,教学大纲,工具书,试卷测验来决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结构,缺乏反思力;另一方面,面对学生,极力强调了教师的权威性,要求学生服从,使学生无条件地成为了知识的接受者和储蓄者。学生的主动性无形中被教师控制,扼杀了。变更课堂教学教师角色已成为必然趋势。
  (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废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以促进者取而代之。”教师的角色定位不仅要求发生质的变化,还要由单一转向多元,彻底成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和推动者,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具有挑战意义和吸引力的课堂。
  
  3.关于教学内环境
  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现今多媒体,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教学手段确实被极大地丰富了,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条件。然而从根本上说,要想创造一个理想的课堂,必须丰富教学的内环境,这其中两个关键成分就是挑战和反馈。“挑战+反馈”可令头脑成长最大化。“通过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一组相关学习任务可以促使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能力。”(摘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心理学原理》)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其自由选择,主动控制环境,如阅读、写作,与同伴合作学习时,就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而当学生通过努力战胜了挑战并清楚地表达其观点时,他们会感到充分的自信,并对自己的能力给予肯定。与此同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给予学生以具体、及时的反馈,这样的反馈对学习者产生的作用通常是最大的——“当学习者受到他人的重视,处于被关注的环境中时,他们的自尊和学习效果都能够得到提高。”(摘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心理学原理》)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从形式走向本质,使学生乐游其中,受益其中。
  
  4.关于教学模式
  (1)传统教学模式应逐步退出教学舞台
  传统教学以全班授课为主,辅以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局限于师生互动;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其教学过程的主矛盾体现为师生关系的矛盾。检验教学效果按分排名次,重竞争情况;教师评价不利于个性发展人际交往、学生整体共同进步。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越来越突显,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学习,倡导合作学习,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
  由此,将合作学习与学生自我教育融合起来,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就能达到双赢的目的。
  (2)合作学习与自我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顺应《纲要》要求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它在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和评价观上显示了与传统教学截然相反的重大区别。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主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自我教育能力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它具有很大的能动性,能促使心理素质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能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自我教育也是整体素质的核心。一切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他育只有通过自育才能起作用。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使学生能自己教育自己,从而达到自己会学习,会创造,会做人,会合作的目的。自育与合作学习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