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综合性学习实施新论
作者:张 劲
一、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1.因为认识偏差导致态度上的不重视
尽管课程标准明确确立了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并且提出了不同学段的具体实施目标,也尽管近几年来广大的语文教师参加了不同级别、不同形式的新课程培训,直接或间接观摩了新教材的示范课,在自己的日常语文教学中也在努力地实践着新课标的理念,但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还不清晰,不深入,很多教师将综合性学习简单地等同于过去的语文活动;也由于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思想的耳濡目染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日复一日的程式化教学的惯性使然,很多教师尽管有了较强的课改意识,有了革新课堂教学的强烈愿望,但对综合性学习这一语文教学的全新板块并未予以思想上的足够重视,因而导致了实践行为上的偏差。
2.因实施难度较大而形成畏难心理
综合性学习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的主题活动,如办刊、演出、朗诵会、辩论、参观、观摩电影、采访等;另一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的探讨研究活动,即从自然现象、现实生活以及学习实践中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与语文相关的研究专题,让学生在探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活动,都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让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活动。但要注意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绝对不能“靠边站”,袖手旁观,因为让学生自主决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在活动开始之前要精心设计活动的方案,设想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向学生提出具体的活动要求,提醒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随时了解活动的进展,适时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探究热情。尤其是在学生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施以援手,给予有效的帮助,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如此,教师的组织、监督和指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综合性学习将学生从课堂引向了鲜活的社会,打破了单一的学科限制,也走出了教材相对狭小的圈子,其内容的丰富性是不言而喻的。从知识层面上看,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哪怕是对语文教师们来说普遍相对薄弱的理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也应有所了解,并且有意识地储存和积累。从能力层面上看,开放性的活动,对教师的组织能力要求更高,要求他们具有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施以援手的智慧和能力。从操作层面上看,综合性学习毕竟还是语文教学目标中的一个新成员,还处在探索和积累经验的阶段,现成可供参考的案例较少,老师们普遍感到实施的难度较大,因而出现了在教学实践中有意或无意地淡化甚至回避这一内容的现象。
3.因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导致实践上的误区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其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能采用常规的评价手段。与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及特点相适应,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这之中,应该有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有对活动过程的评价,也有对活动结果的评价,等等。在这些评价指标中,过程的评价无疑是最重要的。然而,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践行为、对问题的探究程度、对问题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结果、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和情感等,目前都还缺乏较为有效的评价手段,很难量化,自然难与教师的教学业绩挂钩。而且,综合性学习是一项长期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一两次甚至一个学期的时间是很难看出有多大收效的,况且,这一内容在各类测试卷上很少也很难有所反映,就算有所反映,其分值也是非常有限的。在当前学校、家长乃至社会均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不同类型、级别的竞赛成绩作为认定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功利性评价的影响下,教师难免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绕过这一耗时费力的内容。
4.因耗时费力而引发时间和精力上的支持不足
相对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大教学目标,综合性学习在完成某一项具体的教学内容时需要的时间明显要长,活动开始前的精心准备、进行中的适时监督指导以及结束后的交流和总结,都要耗费教师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过重,有的甚至还承担班主任工作,一天的时间应付常规的教学、班务工作已是疲惫不堪,倘若遇上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更是疲于奔命。加之现在处于课改的大气候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常常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更有评职称、评优等硬性指标的压力,教师们往往很难真正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问题,设计出别出心裁又为学生所需、所喜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综合性学习被忽视、甚至照本宣科走过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还是观念问题,即对综合性学习的特质认识不够,对其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因此,有必要让语文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重要作用获得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二、综合性学习的重要作用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两层意思: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面提高。从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看,要求参与的对象无疑是全体学生。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想方设法将所有的学生都引导到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来。学生参与人数越多,参与面越广,说明活动越成功,越有意义。因此,综合性学习是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是一个集合概念,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课程标准对它作了如下界定:“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属于人文范畴,是在日复一日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在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的;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感、语言积累等多项语文能力的形成则更应该从实践中去获得。这里所说的实践不单指书面语言训练,实践的对象也不只限于书本,而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各种实践机会。不仅要重视个体的阅读和写作实践,让学生多读书,读有益的书,勤练笔,更要注重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动地学习。如果将这些能力点综合起来考虑,语文综合性学习无疑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对它作了这样的界定:“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有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地讲就是要让学生变过去消极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和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而能有效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当首推综合性学习。因为从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看,无论是主题活动还是研究活动,都强调自主,都需要和别人合作,都立足于探究,是培育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