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思路探析

作者:黄 萍




  
  三、《诗经》艺术手法的鉴赏思路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等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这三种艺术表现手法的特点,再从具体篇章中逐一对照便不难找出《诗经》的艺术特色了。下面就《氓》这一篇章进行具体说明:
  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氓》整个叙事思路则是女子从恋爱——结婚——追悔——婚变——自哀——决绝的过程;具体来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此就是运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
  “比”的表现手法:《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兴”的表现手法:“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氓》中的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
  《诗经》开创的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能加强诗歌的丰富性、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特别是比兴,在古代诗歌中已不单纯是表现手法,而是生动的形象与深厚的内容、蕴蓄无穷的风格的统一,它展示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民族特性,它是我国诗歌史上最重要的创作原则。另外,《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时期,曹操、嵇康等人都学习《诗经》,创作四言诗。文学史上的赋、颂、箴、铭等韵文也都与《诗经》不无关系。把握中国古代诗歌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对其鉴赏思路进行探析,在当代古代文学教学中,其意义非常重大。
   黄萍,女,高校教授,现执教于湖北民族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