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语文教学中顿悟的激发与生成
作者:李 梅
一、顿悟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
顿悟虽说“来不可遏,去不可止”,但在充满创造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1、汉语本身具有感悟性特征,顿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能力。
汉语不仅是世界上最具个性、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且又讲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阿根廷作家赫尔博斯和美国诗人庞德在不认识字的情况下,竟能从汉字的字形上领悟艺术的真谛,把汉字称为“大自然作用的生动速写”。这说明汉语本身具有心领神会和直觉体悟的特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也有这样的体会,读一篇文章并不需用严格的语法规则和专业语法知识去进行条分缕析,在感知语言的同时,就能敏锐地感知判断文章的整体风貌,甚至包括作者难以言传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这也说明学生在阅读中各种知识技能的获得,主要也是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顿悟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体现汉语本身具有的感悟性特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节省大量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能力,使他们在面对有限的语文教材时,能迅速地把握学习要点,快速地理解知识精华,并能创造性地顿悟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东西,用有限的知识孕育和启迪更多的能力。如《荷花淀》中当水生说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是什么原因使女人“震动”的呢?联系当时情境可知,丈夫参军,妻子能意料得到,但是明天就去,这又出乎意料之外。再说,这一去能回来吗?所以女人心里不能不引起“震动”,这“心灵震动”的外在表现就是“手指的震动”。但是她为什么又要“吮”呢?因为她想掩饰一下“震动”,想稳住自己的情绪,因为她毕竟是贤惠而又深明大义的坚强女性。这些丰富而生动的内涵,不能靠教师喋喋不休的理性逻辑分析,而主要靠学习主体的感悟、顿悟。
2、顿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
学习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常常得不到尊重。在被动的接受状态下,学生的个体精神长期被压抑、被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创造性的对知识接受、运用、转化,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学生通过自身活动对知识进行顿悟,主体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掘,学生每次顿悟,都是一次提高;每次顿悟,都能引起情感上的愉悦,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学习语文不会枯燥无味,教师教学也就感到轻松自然了。譬如,学生在学习了《卫风·氓》《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祝福》后,一些女同学开始自觉地关注封建社会女子的悲惨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女子的命运如此悲惨?为什么婚姻制度总是欺压女性?当代社会,中国女权还存在哪些问题?一系列的疑问促使她们陷入沉思,顿悟之后她们写成了一篇篇很有分量的文章。同时,当顿悟出现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路通畅、想象活跃,这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这种深切的感悟、顿悟中,体验自主的愉快、顿悟后的喜悦,而且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处于一种酣畅淋漓、得心应手的状态之中,这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
3、顿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能突破思维定势,悟出新见解,这是由悟带来的灵感闪现,是顿悟的最好显示。如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有的学生就敢于评判权威李何林的判断,认为主题不在于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全文贯串着甜美、欢乐的回忆,有对先生开朗通达的好感和对读书入神的赞美,实为一首少年时代的恋歌。在《祝福》中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时可以提出:为什么非要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祥林嫂“反抗”的意义,为什么不能从人性方面去考察,那不是本能的“挣扎”吗?可见,在阅读课文时,针对作品情节、人物、主旨、结构等的评判,哪怕是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甚至是一知半解带有稚气,只要是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自己的独特体验,都能开启悟性、增长灵气、张扬个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都值得赞扬与鼓励。
4、顿悟能拓展精神生命,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提高学生的品位和修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顿悟一方面讲求狭义语文的成效,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感受力、悟性和灵气;另一方面又追求广义语文的成效,即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以其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唤起学生高层次的自我追求,自觉的用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新时代的精神塑造自己的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往往把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观点,一个事物,消化成为自己的思想、精神的一部分,这种不断感悟、顿悟的结果是形成新的思想,提升精神世界,当这种有意识的顿悟过程转化为非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参照、自我完善的过程时,学生的人格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比如指导阅读鲁迅的《故乡》,如果提问学生:“闰土的第六个孩子五岁了,连五岁的孩子也要帮助大人干活,这说明了什么?”并进一步引导学生透过“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等语言片断加以思考,让学生脑中浮现出一幅旧中国劳动人民苦不堪言的悲惨图景,认清中外反动派残酷剥削压迫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联系当今自己的幸福生活,他们不仅深刻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而且会受到人格上的感化,促进自身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二、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使学生顿悟的激发与生成
顿悟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顿悟的激发与生成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1、加强实施整体教学以实现顿悟。
在现代语文教育实践中,顿悟强调通过整体来思维,认为在思维过程中,并不是先感知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人类心理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的整体性。而语言本身又具有整体性,个体对言语意蕴的把握、审美体验、人格建构等各要素往往也难以条分缕析地肢解出哪些是这样获得,哪些是那样获得,因为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多种因素积淀的结果。我们不能把这种材料分割学习。最要紧的是懂得全篇的大意,格式塔的学习理论最为适用;局部的完成只能在整体的完成之中。注重单部分而忽略全部是畸形的学习。李泽厚先生说:“拿到一本书,不必逐字逐句弄懂弄通,而是尽快抓住书里的东西,获得整体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勿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甚至训诂式的一个字、一个词地解释而把文章弄得面目全非。要用鸟瞰式着眼全篇,不死抠字词章句,不局限作者原意,要把消息摄取放在有用的内容上,对于那些次要的、枝节的、繁琐的要敢于泛泛而过,着重整体感悟。“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钱理群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