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学生开放性发言中六字导学法
作者:马昭文
五、励,即怯处鼓励。
为了鼓励学生,钱梦龙老师曾提醒自己对学生要“三言二拍”即三句话里,要有两句拍学生马屁。其目的不言而喻,即鼓励学生,不轻易否定学生,特别是学习上的弱势群体,以期建立和谐的课堂。但事情往往是,学生面对开放的问题时跃跃欲试,却又想说而不敢说,好不容易说了,又往往不能展现他们的最佳状态,这时尤其需要老师的引导、鼓励,让其能感受学习上的成功。浙江省教坛新秀潘晓珑老师执教《金色花》片段给我们做了这方面的范例:
(师提出一个开放问题: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一位男生低声地说,第四自然段可说明其原因。)
师1:你刚才说得很好,能读一遍吗?
(那男生小声地干巴巴读了一遍。)
师2:你觉得文中的“我”怎么样?
生1:顽皮,也很细心。
师3:好,你能再读一遍吗?把你刚刚对文中“我”的那种感觉读出来,好吗?
(那男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再读了一次,比刚才流利多了,但没感情。)
师4:很好,比刚才读的好多了,你觉得这段最能体现“我”顽皮和细心的词是哪些?(学生找出关键词。)
师5:(对刚才那位男生)请你再读一次,把这些关键词重读出来,好吗?(那个男生很兴奋的又读了一遍,效果好多了。)
师6:太好了,只要体会了作者感情,抓住了关键词,你一定能读好的。哪位同学感觉比他读得更好?
鼓励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成功的感觉。从这个片段可看出,老师在应对学生胆怯时,并没有简单的让其坐下,也不是简单的赞扬,而是不断鼓励其思考,授之以法,使其不断的练习,直到成功。这个过程,既鼓励了那个第一次发言胆怯的男生,也让全班同学学到了朗读的方法。这种鼓励,才是二期课改所需要的。二期课改需要这样的“导学”。
六、拨,即糊处点拨。
二期课改要求有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把思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解读。但这并非对学生所有的见解都一味地说“好,很好,非常好”。有老师以为对学生不说好就是不尊重学生,就不能创设平等愉悦的课堂,就是不和谐。钱老师对此种现象深恶痛绝,曾多次批评之。他说,这是对二期课改理解的极端化,是对“以教师为主导”的否决。
还是来看课堂实录《斑羚飞渡》的一个片段吧:
(老师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谁能对本文质疑?)
生1:老斑羚为什么会选择死呢?
师1:好,这问题问得好,谁来帮忙解答?
生2:因为它已人老珠黄了。(全班大笑)
师2:好,还有吗?
生3:它知道自己活着也没用,没多大价值,所以还不如死掉。
生4:它知道自己反正要死,还不如救救下一代。其实人也是这样的,大人们都应该为下一代的。(学生再次大笑)
师3:(笑容可掬)很好,还有要说的吗?(等了片刻)好,请再提问。
如果说这位老师为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而实施正面评价,甚至对学生的错误认识不加以纠正,这是姑息学生,是对学生成长的极大不尊重。二期课改所提倡的是要促进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健康的发展。其实这几位同学的发言大多是对语意理解的模糊,对价值认识的模糊,老师只要稍加引导,明确其语意,其教育作用就会事半功倍。如应对第二位同学发言,老师也只需问他,“人老珠黄”是什么意思;应对第三位同学的发言问他:“没多大价值是什么意思?你说它没多大价值,那你至少还承认它还有点价值,那它有什么价值呢?”然后引发学生讨论,不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了吗?应对第四位同学也只需叫他明确:“应该”是从何说起,你为什么要用“应该”这个词语呢?
学生有很多在发言时表达模糊不清,语意模棱两可。虽然开放性发言很少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但并非优劣不分,善恶不辨。至少学生认识模糊时,总该加以点拨,使其明确吧?否则,学生长期生长在这般“平等愉悦”的混沌课堂里,细致周密的分析能力,严谨务实的评判能力,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将从何谈起?
最后要说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开放性发言是丰富多彩的,是充满活力和灵气的,是生成性的,它是构成动态课程重要的资源之一。对此,“导”的策略有很多,绝非六字可以囊括。如在浅显处要引申,在讨论处要归纳,在精当处要表扬,在疑问处要穿针引线等。只是笔者以为六字是其主要策略,其他方法大多由此演变,或者说,万变不离其宗。正所谓“导之有法,导无定法”。
只要我们深入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把“导”字当作一种艺术,一种追求,一种快乐,就能积极地、机智地应对这些开放的发言,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最终享受我们的每一节课。
马昭文,中学语文教师,现居上海嘉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