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开辟作文教学的多维空间
作者:覃国平
4、当我们的先辈用竹简记载历史时,已经为这个民族培植好了发展的根,坚守的魂。
一部《离骚》,将整个民族涓涓的爱国情再现;一部《史记》,将整个民族浓浓的责任心装载;一部《资治通鉴》,将整个民族漫漫的演变路记录。那是一个一个方方正正的大字铺就的坦途,延续着民族的希望。——植根历史、关联文化。
5、《生命的流》:你流到北国,发出“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感慨;流到江南,唱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小曲;流入海中,惊叹“洪波涌起,星汉灿烂”。
你是中华民族生命的流!那横横得平直,那竖竖得稳健,那是生命的骨。那方方正正的字,是明澈的眼;还有那或长或短的句读,是生命的经脉!你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深深地扎根于祖国母亲的怀抱,静静地流淌着,从古到今。——切关母语与人、与历史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尽管考生作文中产生了以上这类优秀作品,但这种精彩的实例太少了;大面积考生作文的问题仍然不可忽视。比如,虽然立意为歌颂母语、表达热爱母语的情感,但情感没有依托;谈论母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跑不开“载体”“之根”这些材料中的语言囹圄;有的作品表达对母语现状的忧虑,而这种忧虑之情不能上升到文化传承与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也没有关切考生学习生活的实处,显得无病呻吟;有联系自己学习母语、受益于母语的内容,但几乎都在罗列学过的名家名篇,没有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联系现实生活也停留在学英语的人多、人们不重视汉语这一表象,缺乏对社会风气风尚、教育理念、文化走向的深层探究与思索。更有甚者就干脆重组材料、展开材料,空泛宿构,空发议论,空洞抒情。总的说来,许多文章干涩、单一、草率、缺乏独特的人生体验与感受,缺少思想深度、思维密度、艺术韵味。高考作文成了编造的文章、组合的文章、借用的文章。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自己还没有真正成为有人文精神的人,文章当然很难成为有“我”的文章。这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承担起相应的人文使命。
(二)作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使命呢?
1、首先,我们要利用作文课堂教学与作文活动实现文化传承的使命。
要在作文教学中实现文化传承的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需要我们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意识,还要有周密的计划、科学的设计和驾驭各种语文活动的能力。这种文化传承的思想一直要渗透到高中阶段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更要在高考前进行强化渗透。这一点我有深刻体会。
高考前夕,我校举办了大型中华经典诗词朗诵会。朗诵会分为三部。第一部:从远古走来。朗诵了自标志先秦诗歌辉煌成就、奠定中华现实主义诗歌厚重基底的《诗经》和开辟浪漫主义诗风先河的千古奇才屈子和《楚辞》,一直到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漫长的八百多年间最为广泛流传的作品。第二部:巍巍丰碑。朗诵了唐诗宋词这朵文学艺术奇葩中的精品,品味了笑傲红尘的李白、心系苍生的杜甫、叹天涯沦落的白居易、心忧天下的范仲淹、向青天发问的苏轼、挑灯看剑的辛弃疾、老怀遗恨的陆游、留取丹心的文天祥,还有缠绵吟哦的柳永、黯然神伤的李清照。让同学们沉醉在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之中。第三部:时代之音。朗诵的是元明清及近代、现当代诗词精品。其中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愤懑;有“孤舟夜泊洞庭边”的洒脱;有“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浩然正气;也有“拼将十万头颅血”的赤胆忠心;有情怀忧伤的丁香梦;也有再别康桥的缠绵情;有舒婷火热的爱国心;有余光中游子吟;还有堪称新时代诗歌巨匠的伟人毛泽东。朗诵会将整个中华经典诗词拉出了一条线,开通了一条河,串成了一串珍珠。这些呕心沥血的歌咏,足以起到磨砺思想、点燃灵魂、提升学生审美境界的功用。虽然这个活动能够算得上是一顿“母语”大餐,为同学们写作高考作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和材料,但我认为这种文化熏陶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对高考作文的帮助。
2、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文化思想发展走向的使命。
临近高考,我们自己命制了一套高考冲刺卷。试卷即将开考时,我们还在思考试题的科学性。考虑到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我们临时将诗歌鉴赏题作了调整,将原先的两首写爱国题材的诗歌换成了聂夷中的《伤田家》和张籍的《野老歌》。所设的两道题是(1)两首诗都是悯农题材的诗歌,你认为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读两首诗,你更喜欢哪首诗歌?并请你谈谈理由。改动后的诗歌题无论从诗歌的题材,还是技巧都与今年高考湖北卷诗歌鉴赏题异曲同工。
这看起来好像与高考作文无关,其实关切十分紧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在作文教学中如此关注时代因子,关注社会文化思想动态,并在教学中渗透传达给学生,我们的学生是会收益匪浅的。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引起了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接下来,我国就出现了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讲《论语》、王立群讲《史记》等文化现象。如果我们关注这些现象的出现并在教学中将这些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我们的学生面对“母语”这样的作文也就早有思想积淀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命题的人文思想主题与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紧密关联的,我们的学生要在被选拔的考生中获得优胜,就一定要关注社会文化思想的发展动向,成为前瞻而善于思考的人。
3、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使命。
高考作文中学生普遍喜欢模仿和袭用已经在各种教科书里面获得的认知成果,这种模仿和袭用在作文时大大减轻了考生的难度,而从考生作文的被认定效果来看,恰恰抑制了这些文章的水平,降低了这些文章的得分档次。原因很简单:一者,如果审题没有出现偏颇,那这样的文章往往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没有新异之感,显得老套与平庸;二者,由于有一些材料根深蒂固地钉在头脑中,考生很容易一看见文题某部分与这些材料相关,就忽视了对作文材料或话题乃至文题的整体审度和深入探究,于是草率就笔,粗制滥造。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在进行学科文本教学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适度地添加相应的内容,以拓展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许多学生学习了高中语文第一册《拿来主义》一文后对尼采就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尼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自以为是的人,是一个疯子。加上作者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的认识就更加根深蒂固了。所以学生一旦有机会运用尼采的事例就再也跑不出这种认识的束缚。其实,尼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这位悲剧哲学家的思想像一颗钻石一样光彩四射,使人眩惑。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尼采的哲学是对于整个时代、整个人类命运的一种沉重的呼喊,在这沉重的呼声中,他向西洋传统文化提出了深沉的抗议与挑战,这种抗议与挑战乃是由于西方文化呈现的种种危机所导致的。如果我们在学生接触尼采的时候,适当地对尼采作一下介绍或者激发学生对尼采进行研究和探讨,不仅可以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了解尼采,还能够增强和提高学生哲学思辨的意识和水平。
笔者在学生接触尼采时,就做了这样的工作,甚至还添加了尼采诗歌《忧郁颂》等方面的信息。同学们自然也就认识到尼采这个悲剧哲学家对生命的热爱达到了常人无法到达的境界。有一位同学曾在他的《做自己》这篇作文中写下这样的文字:“尼采曾说‘我是太阳’。人们说他疯了,可他仍然坚持说他是太阳。他是太阳,是唯心主义的太阳,是属于他自己银河系的太阳。正是‘太阳’的自信让他在浩淼的宇宙中存有一席之地。”我想,经常有计划有步骤地做这样的工作,我们的学生就不会只能写出人云亦云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