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高考仿句教学案例

作者:李志良




  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养成了一种惰性,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陋习:不审题,就动笔作答。他们之所以不屑于审题,是认为仿句的题干大同小异,就是翻来覆去的那几句话,审题是多此一举。诚然如此,有的同学心中对题目“明白”如镜,但其答案却是“糊涂”不堪,可谓“心中有,手中无”。由此可见,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平时的练习中,出了错无关痛痒,权当教训,但若在高考,则是后悔莫及,教训太大了。一般来说,“题干”中的要求都属显性要求,学生不难把握;而“例句”中的要求属隐性的要求,则需审慎思考:只有二者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题”。其中,例句是多变的,隐性要求也是复杂的,有的还涉及句内的逻辑关系、语体色彩、感情基调、关键性词语等,更需审慎对待。
  (二)增强学生答题的技巧意识
  本案例并不否定各种有利仿句解答的各式技巧,而是反对纯粹的技巧讲解。在学生有了审慎的审题意识之后,还需强化学生的答题技巧意识。技巧可多样,名目也纷呈,但笔者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技巧,都必须符合学生答题时的心理特点,否则技巧再好也是形而上学的。如有些仿句的题型具有定向性,在答题时,学生如能意识到这一点,进行定向思维,便可轻车熟路地确定仿写对象,游刃有余地得出仿句答案。有的学生诚然能正确地审题,但由于缺少解题的技能技巧,也只好“望题生畏”。增强学生答题的技巧意识,可在短时间内,生成一条条答题通道,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增强学生对答案的修正意识
  历经“千辛万苦”,仿句答案初成,学生往往会产生“志得意满”之感、“差强人意”之念;于是乎,“大功”告成而弃之不顾。殊不知,在初出炉的答案中,往往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造成“功亏一篑”,遗憾地失分,或“功败垂成”,遗憾地丢分。在高考阅卷中,阅卷老师为此也往往为考生惋惜。可见,对已成形的答案作一番修正(灭别字、除病句、合逻辑、显完美、具文采),是十分必要的;增强学生对答案的修正意识,也是十分必需的。一旦学生养成了答题时对答案的修正意识,对已成答案自觉地进行矫正、润色、完善,虽不刻意而为之,却有“水到渠成”之功!
  在仿句训练中,教师如能注重对学生以上三个方面心理意识的训练,则可使学生掌握“渔”之技巧,为将来从容应对在高考中出现的诸等仿句题型、构建尽可能完善的答案、取得尽可能满意的高分,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上仅是笔者一家之举,有待在以后“高考仿句”训练的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李志良,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诸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