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在作文教学中倡导有序的模仿
作者:张爱萍
一、动词造型
前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曾经指出:语言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大凡运动的东西,往往最富有感人的魅力。例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都是几经斟酌、反复修改才定下来的。可见,我们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动词词汇,让动词给我们的文章造型。
1、赏析动词。教师在讲解范文时,要对范文的动词进行认真的赏析,通过赏析,让学生抓住所描写的动作的特征,从而体会动词的妙处。
例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描写孔乙己掏钱付酒账时的动作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用了一个“排”字,就充分地显示出了孔乙己的特征。本来很穷,只有“九文大钱”,却偏偏要一个一个地“排”在柜台上。正是这个“排”字,淋漓尽致地“排”出了孔乙己穷酸、迂腐、好炫耀的性格特征。
又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个特写的镜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攀”字显示了月台的高度,更显示出了父亲的吃力,还有其中的“缩”写得很细致,可以想见父亲那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如此费劲,父亲什么还为我买桔子?一方面因为爱子心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父亲由衷的敬意。这几处动词描写,既细腻又简练,使文章增色不少。
2、连词成段。在经过对一系列动词的赏析之后,接着进行把动词连词成段的写作练习,即要求学生运用给定的动词连词成段。
(1)要求用动词“扭、哭、握、睁、回、蒙、咬”连成一段话,表达一个中心。
例:于是,我再次扭过头去,我不想让自己哭出来,握紧了拳头……待我又一次回过头来,睁开眼睛,仍不见回血,护士那双原本清澈的双眼,顿时蒙上了一层阴影,由于紧张而变得更加笨拙的双手,有些颤抖,那针管简直就像一条小虫,来回扭动着,咬得我钻心的痛。此语段中运用扭、哭、握、咬等动词细腻的刻画了小作者因为护士小姐注射点滴技术不娴熟而害怕和针管扎在手上的疼痛。
(2)要求用动词“断、掉、泛、张、喝、笑”连成一段话,表达一个中心。
例:一下子,雨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个劲地往下掉。雨点掉在河塘中,泛起了无数涟漪,就好像是金鱼头上的花朵。雨点掉在田野里,庄稼们张开一张张大嘴,使劲地喝着那甜甜的雨水,开心地笑了。此语段中断、掉、泛、张、喝、笑等动词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雨点给庄稼带来的喜悦之情。
3、扣题写话。在经过以上两个环节后,学生对动词的造态功能已有一定的了解,接下去就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即不规定动词,但要求能连用几个动词,扣题写一段话。
例一:我心不在焉地往练习本上抄着一道代数题,一边拼命地竖起耳朵,倾听客厅里的动静。一个“竖”字,一个“倾”字,写出了“我”的专心度,特别这个“倾”字,含有肢体语言倾斜之意的动态化,远比用含有仔细之意的“谛”字准确。
例二:爸爸毕竟是爸爸,爸爸话语里的权威性令我不敢再说难听的话,尽管那些话就挤在我的舌头尖上,只要轻轻一吐,就会成串地往外冒。“挤”字,蕴含有话语的成群结队,“吐”字与后面的“冒”字相搭配,就有一发而不可收的结局。这三个动词出现在短短的一句话中,反映了“我”不愿冒犯“爸爸”作为家长的威严时极度克制的心理。
例三:他双手捧着球,深吸一口气,然后踮起脚尖,原地弹动了三四下,接着,他突然如离弦的箭一般朝着篮下奔去。离篮架足有四五米,他把球交到右手猛地向篮板抛去,球“呯”的一反弹下来。说时迟,那时快,他三步就跨到篮下,“蹭”地跳起来,双手抓住飞来的球,举到头顶,腰一挺,然后“嘿”地叫了一声,把球灌进了篮里……
二、语声造势
在句子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拟声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他父亲把一块铁放进炉里,邱麻子拉风箱。“呼——哒,呼——哒……”铁块烧红了,他父亲用钳子夹出来,搁在砧子上。他父亲用小锤一点“丁”,他就用大锤砸在父亲轻点的地方,“当”。“丁——当,丁——当”。当一件铁活快成型时,就不再需要大锤,只由他父亲用小锤正面反面轻敲几下,“丁、丁、丁、丁”,“丁丁丁丁……”最后用小锤空击在铁砧上,表示这件铁活已经完成。“丁——当,丁——当,丁——当”,虽然我们不能亲眼看见,却能凭个人的经验如闻其声,进而由声音联想到形象。从那呼哒呼哒、丁当丁当组成的一串音符中,真切“看到”父子二人打制一件铁活的全部过程。
1、感受拟声词。首先,通过适当的练习,在训练中让学生感受拟声词的妙处。
练习一:选出下面句子运用象声词不正确的一项()
A、茶壶里的水开了,哧哧哧地冒着气。
B、小羊羔饿了,咩咩咩地叫着找妈妈。
C、每到傍晚,村里的狗就会吵闹起来,汪汪汪地叫着。
D、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朝小鸭子顿顿脚,它就会嘎嘎嘎地跑走。
练习二:欣赏短文,体会拟声词的妙用:
村中有口井,在一株高大的苦楝树下。圆圆的井身是麻石条拼砌的,印着青苔,古色古香。
从我记事起,村里人就喝着她的乳汁。
清晨,来打水的人络绎不绝。大桶、小盆、陶罐、扁担在黎明的光影里合奏着一支古老的、湿漉漉的曲子。井沿总是湿漉漉的,从井沿向各家的小路也是湿漉漉的。
夕阳西下,村里的小媳妇小姑娘们,挎了竹篮,端了铝盆,提了铁桶,托了衣槌,三三两两地围着井沿。不一会儿,嗵嗵的取水声,哗哗的搓衣声,啪啪的捣衣声,一圈一圈漾了开去。月亮升起来,旋即又垂落井底。井朦胧,树朦胧,鸟朦胧。村里的姑娘们仍不愿回家,嬉闹声、戏谑声、泼水声、追赶声、银铃般的笑声,井全听见了,井便风流快活得要死。村中有诗云:“井潭落月影,村女失衣声”。
……
一晃便十多年了,那盈盈的、快乐的村井总在我乡梦的清波里存留。
让学生在感受象声词时运用比较的方法,第一遍朗读时没有拟声词,第二遍朗读时加进拟声词,通过比较朗读,不用多加说明,学生自然知道了拟声词运用的好处,感觉到了大自然各种声音的美妙,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激发起他们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感情。
2、寻找拟声词。在完成第一个环节后,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来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常用的拟声词。
首先罗列雨声、风声、鸟叫声、汽车声、叫喊声、进球声等等可以描述的声音,请学生加以描述,并进行感受体悟。
学生于是描述出了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例如:下雨了——哗哗哗,打雷了——轰隆隆,刮风了——呼呼呼,小河流水——哗啦啦,汽车响——嘀嘀嘀,飞机飞——嗡嗡嗡,宝宝笑——哈哈哈,拍拍手——叭叭叭……
其次,让学生读一些例作,看看这些例作都写了什么事,描写了哪些东西,用了哪些象声词,分别有什么作用。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提辖的最后一拳: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鲁提辖的最后一拳打的动作也只一下,“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不偏不斜,正好打在位置上,准确度似乎超过了前两拳。之后还有一个妙喻“却似做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饶儿一齐响”。道场必击法器,三种法器齐响,郑屠哪里受得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