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论“不A而B”式

作者:梁 玥




  与之相反的是成语出现时的本义经过长期的演变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而其旧义则逐渐消亡。如:“不胫而走”最早见于《韩诗外传》:“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接着在后汉·孔融《论盛孝章书》中有:“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径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都指没有腿却能到达各地。然而到了清朝其意义就变了,清·赵翼《瓯北诗话》中有:“文人学士即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在这里“不胫而走”指事物或消息不待推行,就迅速地传播流行。我们今天用这个成语时就用后面的一个意思,而不再提古代的含义了。这类成语在演变的过程中,有时还会根据需要对个别字词进行更替,如“不劳而食”就是从“不作而食”而来。有的会发生格式的类化,如“不胫而走”就是从“无径而至”转化而来。但都不影响成语本身意义的表达。
  3、下面摘录“不A而B”式中的几例
  不教而诛:教,施以教育。事先不实施教育,一出错或犯法就加以杀戮。
  不言而信:不须言辞就能取信于人。谓诚心实意自为人所依赖。
  不虑而知:谓不待思考就会知道,是古代儒家所宣扬的人类的一种天赋的才智。
  不酒而醉:形容景色美好而使人神怡心醉。
  不约而信:虽无约束,而亦守信。
  不恶而言:在和颜悦色中自然生出威严来。
  不辞而行:谓如悟真如道理则不需特别努力,其一举一动都能合道。《往生论注下》: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
  不说冠带而养:说解义不说冠带,谓不休不眠的侍于亲侧。礼文王世子: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养。注言常在侧。
  
  (五)从“主观性”与“主观化”来看“不A而B”的语义偏转
  1、语言具有主观性(subjectivity)的特性。主观性指话语中所包含的说话人或多或少的自我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沈家煊,2001)。
  复句的语义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反映客观实际,另一方面又反映主观视点,客观实际是基础,提供了构成语义关系的素材;主观视点是指针,决定对语义关系的选择。对于复句格式的形式来说,主观视点是第一位的起主导作用的东西,而客观实际则是第二位的被主观试点所牵引的东西(邢福义,2001)。
  2、汉语中的“不A而B”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含有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反映说话人的态度和感情倾向。如:
  (7)这次同亦文的相见以不欢而散告终。(方方《桃花灿烂》)
  (8)人们这才领略到大水的可怕,不约而同地倒抽一口冷气。(映泉《同船过渡》)
  (9)兀鹰应声扭头,死死盯视着我,它那高贵而冰冷的目光使我不寒而栗。(池莉《让梦穿越你的心》)
  (10)他老伴一点为数不多的金银首饰,就是那回抄家中不翼而飞,而且还不敢声张。(李国文《危楼记事》)
  (11)她说她与邹大姐的看法不谋而合虽然她和朱小芬只两面之交但能看透朱小芬的非她莫属。(铁凝《遭遇礼拜八》)
  例7中的“不欢而散”重心本应落在“散”上,但是说话人却强调“不欢”这个原因。“散”是必然结果,但是因为“不欢”而“散”就未免有些许遗憾了。例8中的“不约而同”本应只是说明人们的动作行为的一致性,但在说话人那里却不只指动作行为,还附加有心理上的同感。例9中的“不寒而栗”本用来形容人们的恐惧心理,但这里除此之外,说话人还透露出一种惊诧心理。例10中的“不翼而飞”本指东西突然不见或消息传播得快。而在这里,说话人却似乎在怀疑到底是“有翼”还是“无翼”。例11中的“不谋而合”本应表达一种意外或是惊喜,但是这里说话人却表态了意外之中的一种必然。这些经过说话人主观化后的结果与原来的本意却是有所偏离的。
  3、“不A而B”中附加的主观色彩,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达不满与遗憾,如:不辞而别;反映责备与埋怨,如:不教而诛;表示存疑和艳羡,如:不翼而飞;感到意外和惊喜,如:不期而遇;不赞同或不屑一顾,如:不可同日而语(不可同年而语)。
  “不辞而别”类:不欢而散、不得而知、不得已而为之(不得已而用之、不得已而行之)、不得已而求其次。
  “不教而诛”类:不辞而别(不辞而去)、不劳而获(不劳而得、不耕而获、不耕而食)、不告而娶、不宣而战。
  “不翼而飞”类:不药而愈、不胫而走、不虑而知、不虑而对、不约而信、不恶而言、不怒而威、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血刃而拔其城。
  “不期而遇”类:不谋而合(不谋而同、不谋而信)、不幸而言中不召而自来、不治而不乱、不期然而然(不期而然)、不约而同、不期而遇、不期而会(不期而集)、不幸而又幸焉、不远千里而来
  “不可同日而语”类:不量力而轻敌、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以上分类仅就一般而言,在特定的语境下因说话人不同,其主观性的表达也会有程度上的不同。如:不寒而栗。
  (12)阴惨惨的刑室、一道道冷冰冰的电网和高耸遮天焚尸炉的烟囱,使我不寒而栗,仿佛置身于四十年前法西斯肆虐时血腥的气息里。(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13)说同学之间情感的冷漠,互不关心,往往也是表现得咄咄逼人,令人不寒而栗的。(梁晓声《表弟》)
  (14)——我不写,这是我第一次反抗成年人,而且是反抗这个让所有学生不寒而栗的老师。(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15)这时候沙子看到东山毁坏的脸上出现了一把匕首的阴影,这个先兆使他不寒而栗。(余华《难逃劫数》)
  (16)但是桑塔老爹很凶,从他一双眼里射出的寒光时时令我不寒而栗。(路远《白罂粟》)
  “不寒而栗”本用来形容人们的恐惧心理,但在上面的例子中却分别表达了:害怕与恐惧并存、可怕和夸张并存、害怕与夸张并存、恐惧与心虚并存、害怕和紧张并存。其程度都不一样。
  
  二、“不A而B”式存在的价值
  
  (一)“不A而B”式产生的原因
  1、语义表达的需要,成语义与格式义的复加使得这类词具有语义上的二重性。如:
  (17)有说中药打石法者,有说气功排石法者,亦有说小刀取石法者,不一而足。(方方《钻石梦》)
  (18)知青们从每月二十六元的微薄工资中一点一滴捐献出来的,现在钱包不翼而飞,这就等于军队断了粮草。(邓贤《中国知青梦》)
  (19)她的毛病神奇地不治而愈,不仅再不四处张望,连母亲弟妹她都不愿多看一眼。(池莉《你是一条河》)
  (20)对方的不期而至在这时成了一种颇为神秘颇含寓意的象征。(王朔《许爷》)
  2、语义的强调,否定副词“不”和转折连词“而”的双重强调使得这类词一般会成为句中的焦点所在。如:
  (21)为周仁不辞而别的事,金秀跟张全义怄了一个星期的气。(陈建工 赵大年《皇城根》)
  (22)幸好没过多一会,电话铃响起来,她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交换了一下目光,似乎都在庆幸它的到来。(陈建功 赵大年《皇城根》)
  (23)存折上究竟有多大数目,不得而知;“八大件”置全了,可是有目共睹。(刘心武《公共汽车泳叹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