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创建高中生写作思维训练新体系

作者:覃国平




  3、开放性与个性化是思维训练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曾经有人认为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趋向于开放性,素质教育对优秀作品的期待往往趋向于个性化,思维训练似乎与以上要求相违背。笔者认为开放性与个性化确实是写作教学追求的最高层级,但这绝不与写作思维训练相矛盾;相反,开放性与个性化正是写作思维训练追求的目标和境界。我们不能把“思维训练”与单一的“写作模式”的构建混为一谈。首先,写作思维训练仍然是以“人”为轴心的,它关联着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文化素养、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人格的雕塑与开发。其次,写作思维训练所关注的就是引导学生怎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地审度文题和构建文章的能力。所以,就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言,真正的写作思维训练既是人内在各种心理机能与各种素质才能的有机调配和组织,又是人对外部世界感性体悟与理性认知的有机链接;既是个体心灵独特跃动的音符,又是“思接千载,视听万里”的开阔境界。
  “高中生写作思维训练新体系”意在审定文题、链接材料、构建体裁、修炼表达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广阔的思维空间,扩展路径。使学生的写作由单纯的体式、单一的真情实感向纯正的文章意识转化(健康纯正的文章意识指:主题思想鲜明、情理意韵深厚、体式表达美好,具有审美价值),由实施某种教化到贴近时代发展、关注人生、回归人本的转化,重视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创造力培养,发展思维的个体品质,养育个体化精神色彩。为考生传达自己独有的思想见解和展示写作者独特的写作个性提供平台。
  
  二、“中学生写作思维训练新体系”实施的途径及示例
  
  ㈠以人为本,构建中学生写作人文话题源及其话题支。
  以人为本,构建话题源相当于建立一个话题纲,以此确立思维训练的人文区间;在此基础上构建话题支,相当于建立一个话题库。纲与库的序系一旦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就很容易辨别话题材料的归属了。再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活性话题”又将学生的写作由总话题和话题支的区间迁移到更广阔的领域。
  例如:人与自然篇
  1、总话题源: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有人说:自然是人类真正的家园;有人说:自然是人类心灵的栖所;有人说: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程度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水准;也有人说:自然是服务于人类的,一部人类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人类主宰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你的看法如何?
  2、人与自然篇相关话题支
  ⑴自然是人类的家园 ⑵自然是人类心灵的栖所
  ⑶探究人与自然关系及前景 ⑷批判和反思人类对于自然的伤害 ⑸倡议保护生态环境 ⑹质疑人类征服自然
  ⑺绿色联想 ⑻花、草、树、人
  ⑼天空与我们 (10)欲望与代价……
  3、活性话题:
  (1)作者原创话题:中国北京2008年奥运会筹备工作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日前,“奥运公园”警示语征集活动落下帷幕。北京师范大学2004级一位新生为“青青河边草”这一景点创作的标示语获得了特等奖。标示语的内容是“小草正在发芽,请勿打扰!”。有位专家说:这条警示语令人产生许多美好的遐想,很有韵味。细细品味,倍感这条警示语充满着诗意,它透视出尊重自然与生命的情怀,体现了创作者的人文涵养;既蕴涵了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又昭示了现代文明的方向。
  请以“韵味”为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文题自拟。
  
  (二)与社会生活接轨,开辟话题作文的活性材料空间
  与社会生活接轨,开辟话题作文的活性材料空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维训练环节。以前,我们说找素材,谈与生活接轨,学生就反复写自己都嫌陈旧的亲身经历,这种思维的局促状态造就了无数没有生气的作者与没有光彩的文章。写作训练中,将学生的眼球从他们生活的近区迁移延展到社会生活的远区,再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材料熟悉与喜好的程度进行选择,写出来的文章就别有一番风采了。
  例如:以“爱的真谛”为话题作文。
  1、审题:爱的真谛——爱的真实意义和道理。
  明确:所写文章必须或明确或委婉地告诉读者“爱的真实意义和道理”是什么,不能纯粹地书写一个爱的故事,或就“爱”泛泛地进行抒情议论。
  2、寻找活性材料空间,采集素材。
  (1)近区材料:
  父爱、母爱、亲情、友爱、师生之爱、爱情
  (2)远区材料:
  A、人与人之间超越血缘关系的爱
  B、艺术之爱——梵高、贝多芬等
  C、泥土之爱——游子、农人等
  D、苍生之爱——李时珍、杜甫等
  E、自由真理之爱——江竹筠、张志新、李公朴、马丁·史怀哲等
  F、民族祖国之爱——屈原、岳飞、文天祥等
  G、生命之爱——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等
  (三)抓情理指向,从材料中提炼情理精髓
  这一思维环节,是上一个思维环节的深化。在上一个思维环节里,我们引导学生展开了思维空间,寻找到了个人生活与生命的源头活水以及话题可以辐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但如果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就很难保证写作出来的作品成为有效的作品。因为,写作素材不是指我们目击话题之后所得到的全部材料,而是在话题意义下可以作为文章内容的材料。这个材料的确定,得益于我们对材料内在情理的把握。所以,获得材料只是第一步,体悟挖掘材料的情理精髓就是另一至关重要的思维环节了。
  例如:(以上述“远区材料”的提炼为例)
  A、人与人之间超越血缘关系的爱———提炼:悲悯情怀
  B、艺术之爱——梵高、贝多芬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C、泥土之爱——游子、农人等————对故乡的牵挂、对土地的崇拜
  D、苍生之爱——李时珍、杜甫等———奉献精神与博大胸怀
  E、自由真理之爱——江竹筠、李公朴、马丁·史怀哲等———敢于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
  F、民族祖国之爱——屈原、岳飞、文天祥等———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G、生命之爱——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等———追求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崇高境界
  (四)审度话题主旨,探究材料与话题的意蕴链接
  传统的写作教学尤其强调主题与材料的统一,这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我们进行怎样的教学改革,对文章的要求都不会排除这一点。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又绝非把某个材料与某个文题进行生硬的派对,而是让话题与材料在不同的个体思维程序里产生不同的链接,在同一个体的不同思维环境里搭上线头通起电来。只有这样,主题与材料才能够真正统一,其链接才会严正紧密而又灵活开放。
  
  (五)辨别材料类型,把握材料之间的逻辑组合
  材料之间的逻辑组合,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谋篇布局。但“中学生写作思维训练新体系”里所定位的逻辑组合又不仅仅只是引导学生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呼应,它是在此基础上,按照主题的要求和材料的份量对多个材料进行筛选,对所选材料衡定主次;把握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意义关系,按照意义关系的性质审度衔接;对抽象材料进行细节化处理,对感性材料的情理进行挖掘与提升;对同类材料进行共性归纳,对异性材料进行比较辨别;既要讲究材料与文题的呼应,做到巧妙点题;又要观照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明暗辉映。可以说这种逻辑组合,就是谋文谋段谋句,谋同谋异谋情谋理。如果说前面的思维训练所作的努力是让文章走上“正路”,那么这个环节的思维训练所做的工作就是使文章在“路上”不开小差,不打趔趄,保持平衡,有生气有力度,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直奔目的地。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