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2008年全国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通析

作者:陈海燕 王先海




  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水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
  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
  6.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B.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C.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
  D.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指津】本题列出对“湿地”的四种说明,并不是给它下一个完整的定义,而是对它所具有的内涵作出多角度的阐释。答题最关键的环节是找准答题区间,结合题干选肢作定向分析,准确筛选相关信息,辨析题干与原文在表述上的异同。同时,还必须深入思考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正确领会文意。A项“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有误,原文在第一自然段,是“长久的或暂时的”。故应选项为A。
  7.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B.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
  C.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
  D.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指津】本题的答题区间在第二、三自然段。B项 “所有”二字扩大了湿地的作用,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应选项为B。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
  B.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
  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
  D.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本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对原文内容的转述。可将题干与原文进行认真比照,明辨差异,从而选定答案。B项对应的原文是“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捕捞和采挖”前面丢掉了表程度的限制词“过度”二字,表述的程度减弱。C项原文是“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由此可见,湿地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是工农业和生活的污水,上游生态环境的破环不是必要条件,C选项中的“必然”推理武断。D项原文是“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其中“不尽相同”是指不是全部相同,D选项中的“完全不同”,是把对某事物部分的单称判断故意转述为对该事物全部的全称判断,属于判断不当。故应选项为A。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解答本题时应注意所有的推断必须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切不可主观臆断,特别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经常设误的角度有牵强附会、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等。A项属强加因果,由“湿地资源丰富”不能推断出“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的结论。B项属结论错误。即对原文中部分信息作片面的理解,从而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或结果。原文提到人们“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这种现象,由此推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这就与文中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观点相悖。C项偷换概念。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是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的,而不是保持作为鸟类或鱼类的栖息地的自然湿地"原型"的。故应选项为D。
  
  第三板块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含翻译)”板块,共设置了4个题目,分别考查考生在掌握实词词义、对文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与提取以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赋分19分,占除作文外全卷的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每小题3分)
  龙渊义塾记
  [明]宋濂
  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阴,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莱之礼。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郁然云。
  

[1]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