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2008年全国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通析

作者:陈海燕 王先海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从书·季羡林卷》,有删节)
  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
  
  【考点解密】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概括能力和对文学作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掌握,能力层级分别为C级、E级。
  【解题指津】此题设置两个问题,须作两个方面的回答。第一问从文章主旨角度概括有关鲜花和动物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答题时要紧扣“从本文的主旨看”这一要求,否则易答成“大”、“浓”、“稠密厚重”等雾的感观性特点。第二问则是从艺术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回答时应调动以往的知识积淀,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作出概括。
  答案示例:
  (1)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
  (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使行文生动活泼,增加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17.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3分)
  【考点解密】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概括段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本题要求考生准确筛选信息,根据要求(不超过20字)整合信息作答。
  答案示例: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18.“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5分)
  【考点解密】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答题应注意两个环节:第一环节,准确理解句意。从句式上看,该句采用反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从语言上看,采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见解。考生要联系具体语境,理解它的深层含义。第二环节,就是要对作者产生这种观点的理由作出分析。答题时应瞻前顾后,防止遗漏要点。
  答案示例: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地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思路和结构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本题切入口小,但提纲挈领,涉及全篇。考生须整体感知,方能答题。“雾”是本文的线索,在文中起到了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从文章的结构来看,第一段写“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既是交待也是为下文蓄势。第二段至第三段写作者来到加德满都被那儿的雾景吸引,开始喜欢雾。第四段至第六段是由眼前的雾引发的对生活、对艺术的哲理思考。最后一段写自己陶醉在雾境的幻想之中。整篇文章行文大气,开合自如,文笔典雅,充满哲理,给人无尽的美感享受和哲理思考。
  答案示例: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第六板块 言语表达
  
  “言语表达”板块历来是高考命题的“实验田”,是最容易出新的一块。历来设置3个题目,赋分12分。它既可能成为考生高考的得分点,又容易成为部分同学最遗憾的失分点,因此要高度重视,训练到位。
  20.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4分)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点评: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解题指津】本题材料选取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要求对经典课文片段进行点评,既考查了言语运用能力,又在推行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还强调与课本学习的勾联,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重视教材,导向明显,可谓“一箭三雕”。
  点评应见解独到,深刻精辟,语言鲜明,富有文学趣味。可以从全段入手,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古文观止·序》)。答题时应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准确地把握点评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独到的见解。另外,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要求之一是“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答题应点明表达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表达效果进行鉴赏评析;要求之二是“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即答案表述要准确,要简洁明了,要通顺连贯;要求之三是字数“不超过40字”,这就同时考查了考生阅读的概括能力。在三点要求之内,力求点评准确,语言出彩。
  

[1] [2] [3] [4] [6]